教育扶贫的“宿州行动”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6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67期  下一期
教育扶贫的“宿州行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0-11-11 11:00:44

  “学段全覆盖,标准最高档,对象无遗漏,项目可叠加,结果全告知”,这25字标准是宿州市的庄严承诺。
宿州市是省级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埇桥区为省级扶贫重点区,萧县为省级深度贫困县。
  近年来,宿州市把教育扶贫作为拔掉穷根、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创新六大工作机制,做到六个到户到人,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落实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让宿州家庭经济困难孩子实现“能上学”“有学上”“愿上学”“上好学”,确保按时高质打赢打脱贫攻坚战。

 

精准施策 一个不漏

  母亲因病去世,从小也是体弱多病的葛天(化名)是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父亲相依为命。埇桥区西二铺葛林小学的王赞说:“学校严格按照国家和市教育体育局制定的政策,给予葛天‘四免一补’,及时发放各项资金,同时还免费提供校服,给予葛天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资助。葛天不但没有因贫辍学,还聪颖好学,考上了省重点高中学校”。
  据宿州教育体育局局长甘大庆介绍,为确保国家资助政策扎实落地,该局从多个维度进行顶层设计,以确保精准施策,一个不漏。
  建立教育扶贫责任到人机制,做到包保人员到户到人。市教育体育局制定了《宿州市教育扶贫工作流程与责任明细图》,明确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包保职责及责任主体,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建立与财政部门沟通机制,及时通过贫困家庭粮补卡发放资助金。
  建立教育扶贫资助信息反馈机制,做到结果反馈到户到人。市教育体育局根据省教育厅对春、秋季学期的资金时序发放要求,采取日报告、周梳理、月清零制度。加强与财政和银行等相关部门沟通与协调,加快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的发放进度,对可疑数据及时进行分析、提醒,跟踪调度。确保各学段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按时发放到位。
  建立教育扶贫调度监督检查奖惩机制,做到督促检查到户到人。市教育体育局先后制订了《宿州市教育扶贫攻坚奖惩办法》《宿州市教育扶贫工作存在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宿州市教体局关于改进和完善教育扶贫有关政策和工作推进机制的通知》《关于抓紧抓好脱贫攻坚各类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整改不落实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立行立改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坚持把平时抽查和月巡查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开展集中督查,加强督查和问责力度。督导检查主要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进行,点对点进行指导。确保学生资助政策精准落实到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宿州市教体局开展贫困生慰问座谈活动


精准资助 一个不少

  “生姜又来了。”贫困生徐琴芳(化名)的家长远远地看到姜玉乐就喊了出来。
  姜玉乐是泗县屏山镇中心学校的高级教师,也是全镇的扶贫经办人。徐琴芳的家长不识字,上门宣传政策不容易记住,也始终记不清姜玉乐的名字,姜乐玉便说:“你记住生姜就可以了。”来的次数多了,“生姜”这个人记住了,资助政策也全部了解清楚了。
  泗县屏山镇中心学校抓好四级责任落实,层层签订教育扶贫工作责任书:压实中心学校与各校校长责任,压实中心学校与扶贫负责人责任,压实学校与班主任责任、压实学校与任课教师责任,做到了层层传导压力、层层抓好落实,确保扶贫不落一人、资金不落一分、政策不落一项。
  资助金每次打卡发放后,姜玉乐都拟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发放反馈意见书,把资助清单一一罗列,让包保教师登门走访宣传政策时并核实资金发放情况,确认资助无误后学生家长签名,并且留有走访核实资金发放照片存档。
  翻开宿州市的学生资助台账,学生家庭信息、所属学段、教育类型、是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原因、享受优惠政策等信息尽收眼底。
  汪奎亮是宿城第一中学资助中心主任,记者采访之际,他正在汇总国家助学金学生信息表。该校统一使用宿州市智慧资助信息系统,对申请数据进行智能化统计分析,为国家助学金申请、认定工作走向智能化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该市教育体育系统坚持“双保险”工作机制,做到数据信息到户到人。坚持系统比对,将国办系统与学籍对接、与资助系统比对,同当地扶贫数据库对接;坚持对在校学生进行逐一排查,走访到户,不少一人。根据国办系统数据调整情况,各县(区)与扶贫部门及时联合,多次进行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摸底,逐村逐户核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经村民委员会和扶贫办公室共同签字确认,统计报送县(区)教育体育局。现在该市教育体育系统各相关单位均建立了清晰明了的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库。
  同时,市教育体育局与市扶贫局联合制订了《关于完善乡村两级教育扶贫档案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做到结果反馈到户到人。文件明确了教育部门与扶贫部门及扶贫专干工作职责,加强部门之间沟通与配合。教育部门将资助金打卡发放单及时反馈到校,学校将学生资助金发放情况反馈到村到户,包保教师联合扶贫专干到户将资助金发放情况及时记录在家庭持有的《教育扶贫手册》中,并告知学生家长在校受助情况和学生在校表现。持续开展“万名教师结对帮扶贫困生(2018~2020年)”专项活动,全市广大教师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庭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工作机制,教育扶贫学生资助政策已落地、开花、结果,在各级扶贫督查暗访中,未发现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市共资助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7.9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32828万元。

姜玉乐向贫困户宣传资助政策


精准帮扶 一个不缺

  西红柿炒蛋、土豆丝、毛豆烧鸡、红烧鱼……一群学生围坐在一起,向记者说:“今天有我爱吃的菜,我要多吃点。”
  这群学生是泗县第三中学的孤儿学生,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该校特设置“爱心餐桌”为学生们免费提供一日三餐。庄琳(化名)是在爱心餐桌成长起来的贫困生。为了给庄琳提供更多的资金补助,学校常给她安排实习活动,按劳付酬。如今,庄琳已考入阜阳师范大学,她早已通过劳动为自己攒了一笔生活费。
  打通家访的路,打开家庭的门,打动家长的心。在扶贫路上,宿州市以这样的方式让全体教师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双向全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做到宣传教育到户到人。在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精神启迪等方面一个不缺地全方位关怀。
  “是老师们不厌其烦地一趟趟家访,一句句叮咛把党的‘教育扶贫’优惠政策如阳光一般照进了我的家庭;是老师们教我整理衣物、叠被子、做家务;是老师们在我彷徨困惑的时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引领我走出生命的低谷”是当时支河乡赵楼中学九年级学生郭梅(化名)在作文中写到的,“校长每一次找我们谈心都是风趣幽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古今中外那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励志故事,他侃侃道来,激发了我们不畏困难,坚强勇敢的斗志。这应该就是所说的‘扶贫先扶志’吧,而他却尽量不让我们感觉出来。”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周边农村地区十六七岁的女孩,如果不是国家的资助政策,难以想象这些农村女孩今后该何去何从。”逸夫师范学校的徐雪晴说,“毕业后,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很多都实现梦想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为更多的孩子筑梦未来。”
  如今行走在宿州市,目之所及是一道道靓丽的校园景观,耳之所闻是一阵阵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心之所向是一声声对教育发展的美好期盼。

逸夫师范学校受助学生在辅导学生做作业

爱心餐桌

 

点评

学段全覆盖 标准最高档 对象无遗漏

□宿州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市教育体育局局长  甘大庆

  宿州市是省级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为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力助推脱贫攻坚,宿州市围绕服务教育发展大局,服务脱贫攻坚,按照省、市总体部署,坚持以精准资助为目标、资助育人为宗旨,保障资金安全运行为底线,落细、落实每一笔资金,精准发放到每一名学生。宿州市不断健全资助体系,落实资助政策,规范资助管理,通过认真实施“六大工作机制,做到六个到户到人”,确保了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与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实现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段全覆盖,标准最高档,对象无遗漏,项目可叠加,过程全记录”的工作目标,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宿州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智慧资助试点,通过智慧资助信息系统与线下评议实行定量赋分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用量化对比定性评议结果,从而帮助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隐形贫困或疑似虚假贫困;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走进家庭,携手育人”家访工作优势,拓展新时代资助育人渠道,开展“万名教师结对帮扶贫困生”专项行动,使资助扶志扶智结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便学生及家长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率先在全省实行贷款办理点下沉到乡镇,学生和家长少跑路、少费时、零花费,提高了群众对贷款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宿州市学生资助系列做法开创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2019年,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被省教育厅评为“推荐学习单位”;荣获市总工会“宿州市五一劳动奖状”。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黄慧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