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答卷
位于涡阳县西阳镇的王桥村,距县城22千米,距西阳镇7千米,村东面、北面有涡河绕过,俗称“十里长湾”,农业生产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王桥村现有998户4720人,是涡阳县78个贫困村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425人,贫困发生率9%,脱贫任务可谓任重道远。
安徽科技学院自2014年10月选派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王桥村,经过六年的持续帮扶,贫困发生率降到0.15%。扶贫工作队在校地党委领导下,结合王桥村实际情况,遵从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及群众的发展意愿,因户施策,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帮扶举措,不断推动脱贫攻坚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春风吹绿王桥村
10月17日是第七个扶贫日。这天,安徽科技学院在校园内举办了一场对口扶贫农产品展销会,来自全校近2000名师生现场选购。王桥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丁景良和他的队员们成为学校师生眼中的“网红”推销员,现场销售额直接突破了五万元。农产品展销会进高校是安徽科技学院扶贫助农的又一次尝试,为进一步开拓对口扶贫农产品市场做了一次成功示范。
对贫困乡村而言,产业发展是脱贫的关键和方向。该校扶贫工作队自2014年10月进驻王桥村以来,通过走访调研和每月一次的常规走访,掌握了王桥村的第一手资料,整理汇编《贫困村基本信息》,编写了帮扶计划,确定了“54321”的扶贫工作队工作思路。
如何发挥高校人才和技术优势是扶贫工作队一直思考的问题。王桥村以传统的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养殖业方面有零零散散的养猪、养羊户,规模较小。村民不敢种植经济作物,一怕没市场,二怕没技术。针对以上情况,扶贫工作队队员们来回奔走在校村两地,联系农业专家来村会诊。基于王桥村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群众的发展意愿,学校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优势,扶贫工作队因地制宜,确立“赶着山羊奔小康”“栽上果树寻致富”的种植、养殖协同发展的“双轮驱动”产业扶贫模式。
2018年,该校依托伟侠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安徽科技学院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构建“农户+合作社+贫困户”新型扶贫模式。基地的建立和发展承载了王桥村对产业的期待,也承载了扶贫工作队的希望。两年来,基地已见成效,成为技术服务、生产示范、学习培训、学术研究的平台。通过基地的带动,王桥村贫困户已经发展自种、自有、自主经营水果种植七百余亩、蔬菜两百余亩;基地先后对90名贫困劳动者进行了蔬菜种植、水果种植技能培训,先后邀请学校专家来村讲授种养殖知识超过100人次,培训的学员很多都选择了创业,发展了自己的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安徽科技学院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在王桥村挂牌成立,标志着我校探索的‘学校+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构建新型‘产学研’结合体,着力推广产业扶贫,提高扶贫质量。”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鲍方印说,“依靠农科院校的专业优势,学校组建了服务地方发展研究院,并以二级学科为基础成立18个研究所(研发中心),不断提升服务脱贫攻坚能力与水平。提供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可行性报告三百余件,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承担各类科研课题近200项,为我省尤其是皖北地区脱贫攻坚及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最近几年,合作的步伐逐步加快,合作的领域逐步拓宽,在玉米高产示范县创建、高产优质肉用山羊养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项目和专利申报、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芥菜产业发展、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都取得可喜成绩。”
经过六年持续帮扶,王桥村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人居环境美了,百姓生活富了,村民素质高了。村党群活动中心实现了标准化,村民文化广场灯光明亮,广场舞蔚然成风,以前的泥水路被平坦干净的水泥路所代替,紧临村南部的阳港工业园区企业如火如荼,村里家家户户果园连成了片,随处可以听到“咩咩”山羊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0月17日,校领导视察、指导校园农产品展销会现场
丁景良(左三)同技术专家走访草莓种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