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六年助力228户贫困家庭“摘帽” 贾亚彬:两度舍小家保脱贫 为义和村打造一支永远的工作队
21版:教育扶贫安徽答卷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6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60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滁州学院:六年助力228户贫困家庭“摘帽”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0-10-30 11:01:55

扶贫答卷

  六年里,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帮扶下,滁州学院定点帮扶的定远县大桥镇义和村228户801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12%,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已超过5000元;目前全村仅有一户三人未脱贫,集体经济收入增至56.4325万元。
  如果这些数字尚不具象,那么,脱贫后的义和村欣欣向荣的生活面貌则比什么都有说服力:每天清晨,伴随着几声鸡啼,村民们三三两两结伴走进村办扶贫车间和田间地头;夜幕渐临,道路灯火通明,群众们悠闲漫步街道,跳跃广场舞。
  “大家伙儿钱包鼓了、生活丰富了,脸上笑容也就多了。”该校驻义和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赵来笑着说。在过去六年,扶贫工作队五名成员一心扑在义和村的发展上面,用脚步丈量这方热土,这才写就了这份不俗的脱贫答卷。
  从思想上“拔穷根”
  时间倒回到2014年,彼时的义和村集体经济收入仅2000元,贫困户高达235户874人。扶贫工作队在走访时发现,青壮年劳力靠墙根晒太阳,原本挺好的田地长满荒草,村组道路遇风便黄土飞扬。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扶贫工作队通过精准调研,召开村民代表和党员干部座谈会、入户调查,摸清贫困“病根”开“药方”,梳理出了义和村的主要“穷根”。“走访后,我们罗列了下原因:一是义和村地处江淮分水岭岭脊,自然灾害频繁,缺水严重,这是客观原因;二是资金缺乏,当地村民看不到出路,干事没信心,主观上懈怠。”赵来说。
  针对现实情况,扶贫工作队先统一了思想,决定从思想转变入手,面对村民的“等,靠,要”思想,扶贫工作队选择不走寻常路——随时随地召开思想开导会,大家伙不拿本、不带书去地里拉家常、在田埂草地上席地而坐、在村民屋舍靠墙而立;面对村民因没评上贫困户的埋怨,他们不插嘴解释,待村民发泄完之后,通过讲故事来说明选评贫困户标准、扶贫政策;面对甘愿贫穷的群众,队员们从网上收集来各类残疾人士自强不息脱贫的视频,与贫困户一同观看,并且讨论观后感……几十日走下来,村民们有了想动的念头。
  上马脱贫项目赢民心
  解决了村民的思想问题后,去哪儿动成了工作队的新问题。该村地处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区,基础建设问题突出表现为道路、饮水、灌溉、路灯、电网等基础设施滞后,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扶贫工作队反复研究后决定从基础设施入手,并从相关部门争取到扶贫建设资金。很快,村里新建了13条水泥道路,村民组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接通了自来水,开凿了深水机井,群众日常生活的用电、用水有了保障。
  同时,利用筹措的社会帮扶款扩建12座蓄水塘坝、开挖村组农田灌溉水渠,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易涝易旱的问题,村党群服务中心从原来的不足200平方米增至1000平方米,村容村貌和村居环境焕然一新。
  “一开始,我们觉得他们是从大学来的‘光说不练嘴把式’,当他们把实实在在的‘干货’摆在我们面前时,大家伙儿无不竖起大拇指,现在,他们有什么想法,大家伙儿都信任、都支持。”贫困户曹太升说。
  有了群众的信任,稳定脱贫就有了强硬的支撑。为选进适宜该村的产业和项目,解决致富门路单一的问题,扶贫工作队和村党组织、村民委会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当地的资源条件;到临近界牌集镇德胜村考察村办企业;赴怀远县淮丰园渔业科技有限公司考察产业发展项目。
  考察后,发现该村可以依靠中心村兴建、自然村和塘坝集中、留守劳动力较多及闲置土地丰富等天然优势集中发展村办企业、畜牧养殖业等,随后,扶贫工作队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立即与镇政府协调沟通,申请资金。镇政府及相关部门实地查看后,予以支持。
  该村先后获批了温氏养猪项目、甲鱼养殖项目、藕虾混养项目、扶贫车间项目、村级光伏项目项目,五个项目的建成运营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至六十余万元,2019年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划拨35.7414万元按股权(每股收益4.26元)给贫困户分红,贫困户每户最少分红511元,最多分红6390元,并带动119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以就近就业等方式让群众彻底甩掉贫困帽子,让留守人员的“闲置”劳动力成为“资源”。
  当好“智库”持续泵血
  为夯实脱贫成果,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滁州学院科技、教育、人才等优势,为该村全面小康激发不懈内生动力。
  从2018年开始,扶贫工作队依靠滁州学院的高校科技优势拓展扶贫项目,在该村组织实施了小麦绿色增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由该校的蔡华教授作为第一育种人,学校先后向该村发放小麦良种2.4万千克,示范种植面积200亩,接收小麦种植技术培训群众165人次,小麦亩产每年达350千克至500千克,有效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既帮助贫困户脱贫,又稳定了边缘户。
  该校的王春教授、王涛博士积极响应定点帮县政策,利用自身优势与定远县农业农村局、县消防救援大队签订共计670万元的校地合作产学研项目,让扶贫之花向纵深处开放。
  除了立足科技扶贫,该校还开展“面向采购”和“消费扶贫”工作。扶贫工作队一方面与定远罗小萌网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另一方面建立定远扶贫采购微信群,将定远县种养殖大户、党组织第一书记及全校教职工纳入微信群,搭建供需平台。2019年,该校兜底采购贫困户滞销蔬菜12.5万余千克,2020年10月开展“消费扶贫”近80万元。
  此外,学校教育优势也成了扶贫工作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利选择,扶贫工作队发挥在校大学生人才优势,组织开设“七彩梦课堂”、提供“高考一对一”帮扶、开展春联“现场写,免费送”活动等,把高校优势在该村发挥得淋漓尽致。
  2020年疫情突袭,扶贫工作队“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开展“不见面”帮扶。得知贫困户鲁传儒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急需地膜、种子、化肥等生产物资。赵来得知后,第一时间驾私家车赴县城帮助其落实生产物资并送货上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