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的是灯 传承的是文明乡风 洋蛇灯背后的感恩故事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我与洋蛇灯的“久违”会面
02版:学生记者在行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5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54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洋蛇灯背后的感恩故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 可 发布日期:2020-10-19 10:23:37

□撮镇中学七(1)班  王  可
          辅导教师  卞万钧

    9月11日,我参加了“寻找徽文化,发现家乡美”肥东县学生记者采风活动,参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洋蛇灯的故里,包公镇。
    在此之前,我了解了洋蛇灯的故事:洋蛇灯源于元末明初的一个故事传说,六百多年前,邵姓婆媳为避乱兵,躲进一个山洞,却遇见元兵溃散,也到山洞躲藏,见婆媳二人欲图谋不轨。这时,一条大白蟒飞下山崖,口吐蛇珠,救了婆媳二人,不久后媳妇生下一子,取名思明。邵思明18岁时,母亲将此事告知邵思明,他便发动全村扎洋蛇灯以表感恩。
    到参观地,我们进入了一间屋子,里面放了一个很大的洋蛇灯,蛇头的嘴巴、舌头、头上都镶嵌着灯,打开灯后有三种颜色。蛇身和蛇尾里用蜡烛点亮,放蜡烛的是两个套在一起的圆,舞动时双圆转动,以防止火光烧到竹篾和外部的一层纱布。
    这个洋蛇灯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每18年才能玩一次,每玩一次增加1.6米,现在已经有104米的长度了。
    邵传富爷爷为我们介绍1993年在中国相声艺术节表演的情景。当时县文化局来人视察工作,要求邵爷爷一直以游的姿态表演节目,而非之前的走姿。这个问题让邵爷爷很为难,动作和动作之间的衔接很难游动。一日睡觉时,邵爷爷突然有了灵感,完美呈现洋蛇灯表演。洋蛇灯的制作也很不容易,单单是一个舌头就要花费三个月,每天都要50人,参与制作材料要10万多元,更何况是长长的蛇身及蛇尾,整个蛇身共有40个棍子,每个棍子需要两个人,也就是需要80人,再加上后勤准备工作要120人,舞洋蛇灯的工作只能由家族内的成年男子完成,这个习俗一直在往下传承。
    这次参观让我受益匪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