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处方 白露帖 捡稻穗 粘知了
16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5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52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捡稻穗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孙邦明 发布日期:2020-10-14 10:35:21

□含山县林头中学    孙邦明

  仲秋时节,广袤的田野,犹如梵高的《麦田》油画。残留的绿意,陪衬黄橙橙的主色调,美轮美奂。晨曦中,枯黄的稻叶,挂满晶莹剔透的露珠,微风吹过,泛起一波波金色的浪涛。蜻蜓立在稻叶尖,痴情于迷人的秋色;蝴蝶闻着稻香,扇动着喜悦的翅膀;修长的螳螂伸出长长的脖子,捕捉栖息的蝗虫;麻雀飞掠过田野,叽叽喳喳地狂欢。
  儿时乡下,晚稻黄是乡村秋的最后一抹原野色。丘陵单薄,三两亩水田,拼了命地生长,维系一大家的口粮。水田,宛如年迈的母亲,透支全身的力气,收获也紧巴巴的。灾年更是青黄不接,粮食如命,用不着父母絮叨,便深扎童年的心坎上。
  清晨,扛铁锹的父亲,打个圈从田间归来,洗把脸,边朝母亲说,“可以割了。”大人们磨亮镰刀,投入金秋的海洋。左手抓稻秆,右手握镰刀,唰唰地一茬又一茬,饱满的稻秆温顺地躺下。披靡向前,田野裸露出稻桩和泥土。打谷桶倒扣着扛来,母亲捆稻把,父亲抡起稻捆,狠狠地甩向桶的内侧,发出砰砰的撞击声,人工脱粒,活苦人累。父亲边打稻,边招呼着,“孩子们,捡稻穗了。”“捡”字不如“找”字,乡音乡土,流露出那个时代粮食的尊贵。
  卷裤脚,赤脚下田,挎竹篮,头戴“艰苦奋斗”字样的草帽,人模人样,扫射着横七竖八遗弃在稻桩中的稻穗。起初新鲜,捡到三两根饱满的稻穗,兴奋地高高举起,“你们看,我捡到了一个大的。”忽然,一只鼓着腮帮的青蛙,跳到脚边,“扑通”一声,被逮个正着,溅起四周泥浆;一条强壮的泥鳅,快速游动,速扑下,指缝间圆滑地溜走,竹篮倒扣,连草带泥,终收入囊中;可怕的是遇见那花水蛇,泛着粼粼的光,太吓人,只好快闪让路,心有余悸。
  最为开心的,是去广阔“希望”的田野里寻找。伙伴一起,比赛一场,看谁捡的多,时光过得也快。蹚过一茬茬稻田,沐浴在空旷的田野,我们成了渺小的一分子。有时,为完成任务,蹑手蹑脚地尾随挑稻捆的人,趁人家不备,拽取几根,来壮大自己的“胜利果实”。晚上回来正津津乐道地分享自己“偷经”时,却遭到无意听见的父亲一顿严词训斥,吓得从此老老实实地“干活”,谨记至今,诚实做人。
  不巧,秋天多变,东边日头西边雨。说来就来,黄豆粒大小的雨点砸下来,噼里啪啦一阵狂舞。顾不上雨淋,加入父母收抢稻谷中,一通毛手毛脚地码堆盖垛。人淋得像落汤鸡,可是那日头又露出小脸来,让人哭笑不得。捡来的稻穗,量多,则被父亲用梿枷在院落中或打谷场上脱粒;少数,则让鹅鸭鸡饱吃一顿。坐在高高的草垛上,或骑在院墙中,欣赏它们抢食的调皮样,心里美滋滋的,一天的腰酸背痛,顿然消逝。
  捡稻穗,儿时乡下孩子劳动课的必修课,锻炼了身体,亲近了自然,也植入了节约意识。如今再见到一粥一饭被浪费,这样的经历,时常会被半百之我唠叨起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