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全方位宣传报道我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脱贫攻坚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扶贫工作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本报特开展“书写教育扶贫安徽答卷”主题宣传活动。
——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韦发元的扶贫故事
□通 讯 员 程 锦 张 旭
本报记者 韦玉柏
□人物简介 韦发元,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六安市毛坦厂中学教师、教导处主任、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
34年来,从青丝冉冉到两鬓苍苍,韦发元始终扎根山村,勤耕不辍,执著地守望着毛坦厂这方教育热土,把满腔的热血和智慧全部奉献给山区学生。他用爱成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心帮助贫困家庭,用汗水和智慧托举山区的未来,用青春和赤诚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扶志育才乐章。
倾情帮扶 带领村两委拓宽幸福小康路
毛坦厂中学帮扶村之一的金安区孙岗镇新桥村地处六安市东南角,是一个典型的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村庄,长期以来因人多地少,加上易旱、易涝,基础薄弱,灾害频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一直为重点扶贫村。2014年5月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145户409人,其中五保贫困户22户22人、低保贫困户47户145人。
2014年,为落实金安区教育局“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精准扶贫政策。韦发元积极谋划,多措并举,专门成立了由办公室、工会、团委共同组成的扶贫工作队。在他的带领下,学校领导班子都结对帮扶一名建档贫困户,依据新桥村的村情,克服困难,放弃休息,每月确定一个至两个工作日,集中进村入户,和其他扶贫干部一起,每年下村十多次,到各自结对帮扶对象家里了解情况、商讨脱贫方案,指导贫困户找准门路,自力更生,争取早日脱贫,并免费为33户贫困户建起光伏电站,为34户贫困户买鸡鸭鹅苗建基地,并为三个帮扶村争取了1500万元的帮扶资金。
2017年,该校将孙岗镇五十铺村、思古潭村纳入精准扶贫的包村任务。韦发元带领扶贫工作队严格落实扶贫工作要求,创新扶贫方式,聚焦精准,立足精细,明确措施,采取结对帮扶、包户扶贫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改变了部分贫困户因病、因学、因残、因祸致贫的现状。
“做群众的贴心人,就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是韦发元对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干部说的最多的话。他积极谋划,帮助新桥村结对贫困户让穷土地长出金稻子。在他的带领下,扶贫工作队积极协助新桥村加强组织建设,为配齐、配强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班子建言献策,助力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帮扶贫困户种植了2200亩富硒米,高产的富硒米一部分走入了绿篮子超市,以每千克11.80元出售;一部分制成了富硒米锅巴,现已售出7000千克,销售额20余万元。免费为新桥村建设一座60千瓦的光伏电站,为村集体带来每年6万元的经济效益;为33户贫困户建起了33座3千瓦的光伏电站,为每户带来每年3000元的经济收入。积极帮扶66户贫困户外出务工,增加经济收入;严格落实特困供养政策,帮助三十多户低保、五保户解决生活困难;落实“三包”政策,为34户贫困户买鸡鸭鹅苗、建基地,为他们增加收入二十余万元,充分发挥了帮扶资金的杠杆效应。
在五十铺村、青龙村的结对帮扶工作中,韦发元带领扶贫工作队协助选优配强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加强组织建设,规范党内生活和村级事务。帮助五十铺村做好服务工业园区的大文章,征地、输入劳动力、第三产业服务为该村带来了相当客观的经济收入;帮助青龙村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加强村级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建成了村部、小学、敬老院、卫生室、商店、几座蓄水站,实现了各村民组水泥路互通。
韦发元(右三)给贫困户送去化肥等农用物资 □学校供图
忠诚信念 铸就贫困学子圆梦大学
毛坦厂中学地处大别山区,远离都市,环境闭塞,发展相对滞后,整体经济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校生中有近80%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很多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庭较为贫困。作为一校之长,韦发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始终坚信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把学校办好、培养更多人才是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
“我们要全力以赴,确保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和关爱,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成才。”在韦发元看来,让家庭经济困难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作为学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韦发元说,“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战略思想,做好教育扶贫,助力教育脱贫”。
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牢固树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思想意识,围绕“扶志”和“扶智”这两大主题,不断创新和改进工作思路、途径和方法,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了学、上得完学、上得好学,尽全力帮助他们考上大学。
在以韦发元为首的校领导的关注下,学校每学期为约15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门设置“建档立卡户入学窗口”,为他们一次性办理减免学费等各项手续。多形式、多渠道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指导校团委积极多方联系爱心机构和社会人士,共筹集四百余万元,资助学生5000多人次。按时足额打卡发放助学金,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得到资助。在落实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外,近六年,该校还自筹300余万元,资助学生1.8万人次。
为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负担,韦发元积极谋划“以工助学”的助学扶贫方案,广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设置二百二十余个寝室管理员与学校保洁等工作岗位,让这些家长能够在安心陪读的同时,每年能获得两万余元的收入,并解决了租房问题,为困难家庭解决了实际困难。
同时,韦发元全面实施“1+X”智力扶贫导师制,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上有导师;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现身说法,激励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拼搏进取;学校心理咨询室微笑工作站专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心灵驿站”,编辑心理教育报纸《心视野》,定期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通过邀请抗战老战士作主题报告,召开励志会等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及感恩教育。现已有九千余名受资助学生升入了高等学府。
韦发元(左二)深入贫困户家里慰问 □学校供图
甘为孺子 助力山窝飞“凤凰”
作为农民的儿子,韦发元对农村生活有着一种不可忘却的朴素情怀,对父老乡亲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厚重亲情。而今,作为乡村学校校长,更深知扶贫工作是民心工程,教育扶贫更是教育人落实惠民政策、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一位孩子都不能因贫失学的责任担当和爱心体现。
三十多年来,韦发元承担着学校的多项工作,扎扎实实,从无怨言;他心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是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激励他们积极进取,被他们亲切地称为“韦伯伯”。
韦发元的结对户邬敦中住新桥村新塘组,妻子智力低下,儿子邬滔于2011年确诊为白血病,每年花费数万元放化疗治疗,全靠邬敦中打工挣点钱维持孩子治病。在落实“一对一”结对帮扶后,邬敦中被介绍到城里开上了出租车,年收入三万多元,孩子由奶奶照顾,并被附近学校免费提供住宿,治病费用也大都报销,韦发元每年为他送去一万元的帮扶资金,积极为孩子治病。
家住金安区施桥镇马安山村的学生范文祥的父亲于三年前突发脑溢血,虽竭尽全力救治,但落下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韦发元得知他的实际困难,引导他在逆境中学会用自己的奋斗追求梦想,为他争取免除了三年全部学费,还每月补助200元生活费,帮助他在逆境中奋发、艰苦中自砺,2018年高考,范文祥以698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家住张店镇左大桥村的张云鹏2019年高考415分,后来在毛坦厂中学复读,爷爷陪读。张云鹏的父母智障,爷爷于10年前得胃癌,保守治疗,家里主要靠政府扶贫和收废品维持生活。在学校,他每学期可直接免除学费700元,国家助学金和校内资助能领到1850元。在第二年的高考中,他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只要贫困户有困难,我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决,一定不能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上不了学”是韦发元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