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徽班》演绎百年记忆 走近《徽班》历史 感受文化温度 进入后台…… 感悟武生 《徽班》故事永流传
03版:学生记者在行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4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9月2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43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走近《徽班》历史 感受文化温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心语 发布日期:2020-09-21 10:20:52

□合肥市第二中学高二(4)班  程心语

  徽班,是兴起于我国清朝中期的安徽、江苏等地的戏曲班社,以独具一格的声腔而闻名,而扬州一带为最盛。因其艺人多来自安徽而得名“徽班”。
  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从扬州带着极具地方风味的“徽戏”进京,也因其剧目唱腔丰富,在历史的打磨锤炼下,逐渐形成了后世广为人知的京剧。这也就是所谓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漫漫的时光长河中不断演变、融合。
  舞剧《徽班》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泱泱大国和剧中的徽班一样摇摇欲坠,仿佛一艘千疮百孔的木帆船,迷失在大雾笼罩的海面,却又仍然在心头点着一盏灯,在昏黄的灯光下继续艰难前进。尽管陋习和迂腐陈旧的思想依旧驻足在百姓的心头,却还是有一群进步青年不甘于在这黑暗下停滞不前,就如林则徐诗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般,怀揣赤子之心,奋力去改变着困境。剧中的徽女等人便是如此,用自己的态度来证明着,不是所有人都想要蒙住双眼自欺欺人地苟活,华夏儿女就是要有自己的壮志。
  《徽班》获得观众们的喜爱,该剧的编导王舸说:“也许很多观众看到《徽班》这个名字,以为讲述的是徽班进京的辉煌历史,但我们选材则是徽班走下坡路时演员们的内心感受。”舞剧《徽班》就这样抓住了观众的心,感受到文化的温度。

采访省歌舞剧院歌剧团副团长卞姗姗

线下隔一座观看

采访前准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