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食堂 洗 脚 家是心灵的港湾
16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4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9月1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4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老食堂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金 永  发布日期:2020-09-16 11:19:38

□天长市金集小学  金  永 

  上泊湖师范老食堂是一个防震大棚,半个足球场那么大,没有一桌一凳,四周用竹竿缠上草绳,编排成墙。如是,冬天漏风,夏天淋雨。春天,墙脚潮湿处绽放一两簇野花,马兰、紫花地丁、婆婆纳都有,偶尔,窜出一只金灿灿的黄鼬,引起阵阵惊呼。
  我们就蹲在坑坑洼洼的地上吃饭。六七个一组,围成圈。地上三四只钵盂大菜盆,并陈的还有一圈情状不一的脚丫。烀黄豆、炒白菜、烧土豆丁,干煮粉丝好吃,里面有肉末。农场蚕豆成熟时,卤蚕豆,必不可少。最不爱吃的是发大水时的白塔河鲤鱼,个大,肉粗,土腥气重,也不容易入味。好在这样的机会不是太多。女同学和男同学一样,蹲着,圈子要紧一点,多些切切嚓嚓的笑声。印象中,只有杨同学有些特别。一个人,提着小饭盒,一路碎步,到宿舍里吃。杨同学喜欢一个人独处。看不出她有什么心思,大概是吃相太美或太丑的缘故吧。
  吃完,我们一起到东边小河边洗碗。带上暖瓶到茶炉上灌水。人多。炉膛的火苗蹿到人高,四个大水罐也不见开,而茶炉老王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不与人搭话。河三四丈宽,对岸一排高大的柳树。河水清洌,能看到追逐的翘嘴白条(鱼),还能见到静默在水草里的河虾。
  金家集学校的老食堂没有那样的大棚。锅灶,足让人惊惧。头号锅,口阔底深,能容两担水。边上柏木桶圈,二尺来高。探身下望,宛若深井。
  一锅煮百十斤米,不夹生,不焦不糊,饭头松松软软,打得开,这像似一个亩产万斤的问题,师傅小余做得最好。做饭的功夫全在饭铲上。提前淘米沥干,第二节课铃声响,水烧开,将炭火捅旺(没火力的孬炭不成),倾米下锅。小余挽起袖管,调匀呼吸,用大饭铲奋力翻炒,越翻越紧,一刻不停,直至汤干。灶下重新将火拢好,待蒸汽圆满,盖上锅盖,覆以笼布,小火慢熏。
  小余可以坐下来小憩,像一个战士刚刚完成一次漂亮的冲锋。一支烟尽,已饭香四溢。教室里的孩子们也知道,中饭熟了。这时,小余可以不紧不慢地去熬菜汤。熬汤的活儿,不需要功夫,也没什么讲究。四五月间,园里没了菜,用粉丝做汤。山东贩来的芋粉,大捆大捆得堆在储物间。与青菜汤不同,饭头上,孩子们总能发现粉丝里老鼠留下的黑黑的遗物,历历可数。但也并不觉不好,拣净,吞咽如初。
  小余曾尝试“撒米”煮法。大稻米泡至松软。专门火工,上好焦煤。照滚水层层撒米,不用翻炒。须臾饭熟。小余试了几次,不得要领。
  老食堂东角有一口井,深不可测。俯身谛听,井底传来清越的滴答滴答声。井侧,一株合欢,一株紫玉兰。毕业的时候合欢就开粉色的绒花。叶片日出而开,日落而合。紫玉兰花要早些,最后一场春雪融化,便满树满枝盛开。芙蓉街的年轻人爱喝井水煮的粥,粥汤清亮绵糯,有淡淡的碱香。
  小余是学校的临时工。午后,小余不再关注上课下课铃声,将水缸注满,摘了袖套围裙,挑两片黄澄澄的锅巴,锁了门,往南,去看寄养在姐姐家的儿子余秧。
  余秧六岁。出生三天,他的妈妈就没了。……
  上泊湖老食堂没了,金家集学校老食堂也没了痕迹。不少东西,跟老食堂一样,已然过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