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该如何拿捏 合工大师生开展“革命精神融入乡村治理”调研
02版:教育大家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4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9月1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4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戒尺”该如何拿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黄 慧 发布日期:2020-09-16 10:54:38

  开学季,很多学校把新学年的9月定为“文明养成月”,旨在新学期之初就狠抓校园文明建设,为一学期、一学年的工作和学习开好头、起好步。随之,教师的惩戒权又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明确教师的教育惩戒权,禁止击打、刺扎等多种情形的体罚、变相体罚、辱骂行为,对于不同情形明确了可采取的适用措施,引发老师、家长的热议。《规则》的推出,明确了教育惩戒权的权力与义务、边界与措施,也带来了新一轮问题与争议。如何把握惩戒的尺度?本报特邀一线师生建言献策。

惩戒是权利  也是义务

  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绝大部分老师认为教育需要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泗县第一中学教师邱振良向记者举例道,课堂上叫同学外号、教室内乱丢垃圾、操场上折花踏草……这样违反班规校纪的学生,让教师十分“无奈”,更让教师们“无奈”的是对于这样的学生却不敢教育,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受家长的投诉。只有教师手中有惩戒权,才可避免对学生不敢管、不愿意管的现象。邱振良认为,将教师比喻成园丁也就谕示着教育需要惩戒权,树不剪枝易长歪,儿不惩戒破底线。对犯错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性教育是预防学生犯下更大错误的关键,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手段,如有的学生在教室内乱丢卫生工具,教师若是及时惩戒教育,就可能预防学生后来不守规矩的不良行为。惩戒就是要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施以不愉快的结果,以抑制其不当行为的一种教育方式。灵璧县韦集中学教师张雅婷在面对七年级新生时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刚开始让学生练字,总是有两三个学生完不成,一连三天都是这几个人,期间,练字的好处给他们讲了,写字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给他们反复强调了,但是,他们就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其实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说了,完不成作业要罚,如罚站、罚抄课文、增加写字的量等,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却又犹疑起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没有惩戒的教育,如同没有刹车与方向盘的车辆。”界首市第一中学高三(32)班学生曹欣然表示,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自控能力和是非辨识能力都不成熟,经常需要‘他律’来调控其行为”。教育惩戒是“他律”力量,实施教育惩戒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实践证明,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更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有了适度的教育惩戒,才能更好地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违纪学生才会有所顾忌,是非曲直才能得到彰显,这一切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教育惩戒以符合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改正自身错误行为,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相较于部分人持有的“教育不需要惩戒,应崇尚激励教育”的观点,祁门县胥岭学校教师孙祁岗表示反对:“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并不相悖。如果能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并进一步明确惩戒权的范围、惩戒的方式、惩戒的度,不但能避免教师滥用惩戒权,也能让教师面对顽劣学生有管的底气。”

手中有戒尺  心中有分寸

  《规则》虽然放权给教师,但教师在度和量上的拿捏需要智慧,也需要规则精神。李晓燕根据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向记者提出了以下建议:维护好学生自尊,惩戒的是学生错误的行为,不是批判其人格;与其他教育手段相结合,可以和学生共同制定惩戒和奖励方式;教师自我情绪管理,教师对情绪是可控的,对惩戒的度是有数的,避免受情绪控制;家校共育,要让教育惩戒权落到实处,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这也是家校合作必须要达成的共识。她认为,总体而言,采用什么教育方式,应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情境而异,应真正贯彻《规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合肥市南园学校教师李志欣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日常惩戒的案例:上课时发现有三位学生没带课本,开学第一课我可是念经式地重复“每周两次课,次次要带书”,看着不带书的三位学生火气蹭蹭的涨,恨不得眼神秒杀他们,然而此时我只能默念“惩戒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发生好的改变,不是发泄情绪”,然后用柔和的语气对三位学生说:“下课办公室见。”
  被邀请到办公室的三位学生将面临惩戒三步走:
  第一步,营造契约仪式感。作为教师的我拿出准备好的本子,宣读引导语“从现在起我们要签一个协议,请认真思考协议内容,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然后请三位学生分别标注日期、事件并签名。这样,为学生创造签约仪式感既,可以避免师生之间剑拔弩张的氛围,也促进学生更慎重考虑接下来具体的协议内容。
  第二步,尊重学生选择权。协议的重要内容就是下次有相同事件发生时,能接受什么样的制止措施。这个制止措施由学生自由提议,我只做把关人,当措施过易或过难时提出反对或补充意见。如学生A说忘记带书就写反思,我觉得他这个提议不具体,就会提出补充意见字数限定为最少150字,同时针对他经常写错别字的情况补充全篇不能出现错别字,如出现需重写。如学生B说作业忘记交到操场跑十圈,我就会觉得她这个提议太难,且挑战身体承受能力,就会劝她把制止措施定低一些。这样的协议内容由于学生真真切切地参与了制定,印象更深刻,从而促使学生更自觉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三部,严格按照约定执行。严格走完前两步,这一步其实很少用到。如果约定中的事件真的发生了,教师必须监督制止措施被严格认真执行。同时,新一轮更具体,更有约束力的契约也需要跟上。

把好执行关  戒尺要慎用

  “大多数的惩戒不当的教育事故都是在教师情绪失控的时候发生的。因此,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时,教师能否及时自我觉察,不受情绪控制。”合肥市第48中学滨湖校区教师李晓燕说,“它能够抑制学生的不当行为,但不能促进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暂时抑制学生的不当行为,还要努力促成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教师没用惩戒权或滥用惩戒权都是教育手段上的极端,都会造成不良的教育后果。”对此,持同一观点的泾县中学教师江槐向记者例举了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细节: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就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戒尺属于体罚工具,即使在鲁迅读私塾的时代,先生也是慎用的。
  “带着镣铐跳舞”是目前教师群体使用惩戒权的普遍处境。孙祁岗认为,将教育惩戒规定的制定下放给学校主管部门或学校,从法理层面和学校的实际操作层面来看确实存在很多难题。因而,各地在制定相关细则时,应进一步将教育惩戒权具体化,不要将责任下推给学校和教师。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要敢于担当,把好“执行关”,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作为《规则》的最终实施者,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惩戒规则应对此进行量化,每个量化值对应一种惩戒措施,使惩戒教育真正有别于体罚或变相体罚。学校在制定和实施惩戒细则时应当广泛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家校必须达成共识,齐心协力,不要让教育惩戒成为家校矛盾加剧的“导火索”。

采访手记
  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虽然大部分的教师和家长都支持教师拥有惩戒权,但仍旧有很多教师表示忧虑,如果家长对学校和教师没有充分的信任基础,惩戒易引发矛盾。记者认为,家长一方面应该摒弃学校“承包”的心理,学生的教育是家校共育相辅相成的结果;另一方面,转变“捧在手心舍不得”的心态,放心把“戒尺”交给教师,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在发生矛盾时,通过正当渠道表达诉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