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称号30人,国家优青2人,全国最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省道德模范等更是成批涌现,层出不穷。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之年,安徽师范大学交出了师德师风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的傲娇答卷。
安徽师范大学
育人于匠心 聚国之先生
□通 讯 员 杨穆龙
本报记者 程榕娟
权威解读
群英荟萃的“师大现象”
教师是社会的典范、人格的楷模,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作为安徽高等教育的“母体”和基础教育的“母机”,安徽师范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拥有孕育名师大家、弘扬高尚师德的丰厚土壤,一代又一代的师大人薪火相传,将立德树人融进血脉,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成为引领校风学风建设的一面旗帜,成为教职员工躬行一生的行为标杆,无数大师和先贤铸就了安徽师范大学光亮的精神风骨。
近年来,安徽师范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始终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第一要务。以制度规范推进师德建设;以教育引导培育师德精神;以强化监督规范师德行为;以考核评价树立师德导向。弘扬传承优良的师德师风,营造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建设了一支政治合格、师德高尚、作风优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房玫、路丙辉等一批批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在这里不断涌现,他们坚持明道信道,矢志不渝地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作为安徽教师教育的摇篮,安徽师范大学以“培养当代陶行知与未来教育家”为己任,积极构建“师德塑造,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批批师大学子在这座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求学深造,传承代代师魂,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追梦者和圆梦人。先后涌现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好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优秀学子,形成了群英荟萃的“师大现象”。
建校以来,学校累计培养了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近30万名。校友中有5位两院院士(王文兴,王如松,李亚栋,韩斌,汪卫华)、2位欧洲科学院院士(曹进德,尚必武)、40位国家杰青、14位“长江学者”。目前,省中小学特级教师和管理骨干中有一半以上是该校校友;近三年我省基础教师获评正高职称的教师,接近一半是该校的毕业生,他们延续着母校的优良传统,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起了九秩师大的师德之光。
未来,安徽师范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永远在路上”的执著持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造就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 名师风范
安徽省教学名师,全国三八红旗手
俞晓红:红了课堂 红了半边天
“没有听过俞老师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
俞晓红于1978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年在上海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7月晋升教授职称。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从教近40年,她始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工作热忱,长期坚守本科教学一线。
“课堂教学是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抢俞老师的院选课是要拼手速的”。每逢期末系统里的“抢课大战”,不出10分钟,俞晓红课的选修人数就会达到上限。这是俞晓红连续二十多年开设的金牌课程“《红楼梦》研究”抢课的火爆景观。
“讲台是教师传达智慧的舞台,而课堂教学是一门要精益求精的艺术。”俞晓红曾以这样几句话概括她对课堂教学的体会。数十年来,她以教育家的匠心打造每一节课,追求能产生师生共鸣的“知音境界”。她每每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学术思维。她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虽然一些文学史教材比较经典,但由于出版时间较早,知识构成相对滞后,难以跟上学术界推陈出新的步伐。”很多学生评价:“俞老师的教学内容条理清晰、独一无二,新增知识和学术见解是现有教材上找不到的。”
“学术研究要为教学保驾护航”
“科研分两种,一种是高入云端的,一种是下接地气的。我比较倾向第二种,科研成果可以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服务一线课堂”。俞晓红认为,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并非对立关系,她的理念是将两者有机融合,互相促进。
“要提高学生,先提高先生”。三十多年来,俞晓红致力于《红楼梦》、宗教文化与敦煌文学、明清区域文学及戏曲等领域的探索研究,尤其在《红楼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
俞晓红认为,优质的学术研究应为教学工作保驾护航。从教几十年,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俞晓红在学生中一直保持着很高的人气,每届都有不少学生自诩为“红粉”“鱼丝”。学生查桂义每当回想起读研时光,就觉得十分温暖,“俞老师是那段岁月里最温暖的光,是她千百次的鼓励和帮助让我‘脱胎换骨’,从见人就脸红的农村姑娘成长为落落大方的职场女性,以前老师常说职场更需要‘王熙凤’‘贾探春’这样的女性,我想我便完成了这样的‘蝶变’”。
俞晓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书结合育人,科研融入教学,让学生受益终身,为一线教师、学者树立了标杆。
关键词 青年先锋
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邵振奇:德艺双馨“孺子牛”
打开邵振奇的教本扉页,工整地书写着蒲松龄的一句话“书痴者艺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可谓是他的心声流露。
邵振奇,祖籍山东省乳山县,1985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博士,中共党员。省教坛新秀,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协会会员,省朗诵学会会员。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擎烛人,责任重大。邵振奇就是痴心教艺的“孺子牛”。
“毕业汇演是华美的绽放,也是不舍的离别,同学们的纯真、灿烂、跃动赋予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年一度的毕业汇演,身为铮铮男儿的邵振奇免不了侠骨柔情。邵振奇特别强调口传心授,每次汇演和比赛都带领教师们为学生排练、打磨,经常通宵。他指导的研究生、本科生多次获评优秀学位论文,在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一百余项,连续八年被省教育厅等部门授予“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邵振奇以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成熟心智和健全人格作为着力点,追求每个教学环节的精致准确。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马梅教授评价道:“邵振奇老师在教学方面非常出色,他将理论讲授、技能训练与审美培养深度融合,对学生宽严相济、张弛有度。是新一代年轻教师的翘楚。”“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第一名”“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省教坛新秀”,校、院首届“课堂教学优秀奖”“最受欢迎的教师”,展示出邵振奇的风采和不俗实力。
作为戏剧与影视学博士,邵振奇在潜心教艺之余,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承担多项教科研课题。他的研究成果三次被《新华文摘》转载,并获中国电视最高奖——金鹰奖。
追梦路上,邵振奇守望着学生,找寻着他们所钟爱的那支话筒、那束追光、那方舞台。
关键词 扶贫专干
宿松县凉亭镇三德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
桂晓骏:写好扶贫的“三德”论文
桂晓骏说,要无愧无悔地扎根在三德村,做一个有信念、有信仰、有信心的“三德人”。
2017年4月,根据省委统一部署,安徽师范大学总务处的桂晓骏作为第七批选派干部赴宿松县凉亭镇三德村挂职,任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专干。2018年4月,改任工作队副队长。三年多来,他以“扎根三德村,做好‘三德人’”为工作、生活主线,努力将自己驻村帮扶的“毕业论文”写在三德大地上,写在7000名三德父老的心中。
律己忠诚的“守德人”。驻村之初,桂晓骏就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很快就从“门外汉”变成了“内行人”。平时在入户走访或村里接待群众来访中,有些群众往往因为不了解政策而怒气冲冲,或者不切实际地要求享受某些待遇等,他都会仔细了解群众的需求,再向他们解释相关政策、规定,经过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那些带着怒气、怨气而来的群众通常都能予以理解。
勤勉务实的“弘德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干部10个人每天都会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而且随着电子化办公的普及,很多村干部因为不会使用电脑导致工作效率比较低,出错概率也大。面对这种情况,他积极介入,一方面主动承担了很多文字材料的撰写,另一方面积极帮助村干部学习使用电脑,提高他们电脑操作水平。现在,已有部分村干部能熟练运用电脑处理日常工作。
真情投入的“立德人”。开展教育扶贫是学校定点帮扶的侧重点。2017年11月,学校启动援建三德村光荣小学在线课堂录播教室。在随后的五个月时间里,桂晓骏除去春节放假的几天,几乎天天都在施工现场,严格对照招标、投标文件监督施工。用他自己的话说,不但要确保工程质量可靠,更要确保施工材料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不能影响孩子们的健康。2018年5月,在线课堂建设完工,各项指标均达到预定标准,完美实现了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光荣小学师生在线教学互动。
今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桂晓骏和工作队同事立即赶赴三德村,在防护装备只有20只口罩的情况下,与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干部一道入户宣传、上路值守、劝导群众,做好居家隔离观察对象的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