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情系桑梓,反哺家乡。界首市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是关爱留守儿童、文明创建、环境保护、疫情防控等志愿活动的突出力量,他们用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家乡这片热土的深情与热爱。
□通 讯 员 孙丹丹
本报记者 肖 蕾
早上7时半,家住界首市邴集乡大董村的董亚军将孙女送往大董村的青年之家——界首读书会大董村分会,像往常一样,看着孙女在大学生志愿者的辅导下认真地做起了作业,董亚军露出会心的笑容,赶往扶贫车间开始工作。
对于很多家庭而言,寒暑假期间,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很令人苦恼,留守儿童的家庭更是如此。为鼓励和带动返乡大学生积极参与假期社会实践,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儿童成长的文明氛围,团界首市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小课堂 大营养
“老师,我长大了也要考你的学校,我想做一个像你一样的人”“老师,这个暑假过得太快了,我舍不得跟你分开”“老师,你下次放假还来带我们学习吗”……在界首市邴集乡大董村的青年之家里,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对志愿者们充满着不舍。这群志愿者非常年轻,他们的身份也很特殊,他们是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在自己的家乡大董村为孩子们义务辅导功课。
据了解,大董村青年之家的假期小课堂自2019年开始,每天都有三十多个留守儿童,8时前准时到达,在大学生志愿者的辅导下做暑假作业。除了暑假作业的常规辅导外,他们还开设了美术小课堂、读书小课堂等。
“近年以来,随着流出人口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群体逐步加大。大董村现有一百二十多名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课余生活单调,特别是节假日期间更加突出,由此,我们联合团委在大董村的青年之家建立了留守儿童活动室,活动室的主要力量就是大学生志愿者,他们都是大董村的优秀学子,目前有14名志愿者加入。无论是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还是大学生们自身的成长,这都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大董村党总支书记董猛介绍。
安徽农业大学学生符欢欢已经连续两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她说:“志愿服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与孩子相处是件快乐的事,虽然时间不长,但能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很有意义。希望孩子们能够一直这样快乐,并将爱心传递下去。未来,我会心怀理想,更加努力地服务社会。”
“假期小课堂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假期看管难、作业无人辅导等问题,切实为务工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同时让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我们在大董村初步试点之后,将总结经验,在全市推广,继续把爱心支教工作开展下去。”团市委书记肖丹丹说。
新阅读 心成长
在界首市青年之家——界首读书会,安静看书的读者和志愿者穿梭的身影,在阳光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静谧优美的画面。自6月界首读书会场馆预备启动时,团市委就开始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引导人们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参与市域治理的主观能动性。8月开馆后,志愿者们除了参与维持场管秩序、整理书籍等日常工作,还积极为场馆更好地发展出谋划策,如策划了“小小志愿者”活动、邀请活跃好动的小读者担任小小志愿者,让他们在约束自己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场馆秩序。
“有些家长太忙,把孩子放在这就走了,我会带着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年龄小一点的我会给他们读绘本,从故事中教他们行为规范、做人的道理,家长来接他们的时候,他们会亲切地跟我说“姐姐再见”,甜甜的的声音是我最有满足感的时刻”。大学生志愿者刘祥雨表示,在界首读书会的志愿服务经历不仅获得了孩子们的爱戴,还有自身的成长。
“这些志愿者们不仅有爱心而且有耐心,孩子回家后会跟我说今天志愿者哥哥、姐姐带他看了什么书、学到了什么道理。他还跟我说,长大了也要当志愿者。”六岁的楠楠的妈妈说。
疫情淡去 爱在延续
疫情防控期间,为解决支援一线的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团市委向界首籍大学生发出倡议,以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家中的孩子为重点对象,开展“手拉手”专项志愿服务,通过线上和线下对他们进行学业辅导、心理疏导、亲情陪伴和生活照料等志愿服务。倡议发出后,大学生志愿者们纷纷响应,共21名志愿者参与,成功对接了3名有需求的医护人员家庭。
疫情形势渐缓,这些医护人员们从一线回到了原本的工作岗位,但是志愿者们的志愿服务没有停止。“姐姐,你虽然现在上学不在我的身边,但是你线上留给我的功课我一定会按时完成的。”赵若兮通过视频对她的辅导教师荣博说。赵若兮的父亲赵春红是界首市支援武汉的医生之一。荣博是界首籍在校大学生,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荣博不仅自己主动报名“手拉手”志愿服务活动,还动员了自己从事英语教育的妈妈一同参与。他们的辅导自疫情开始一直持续到了现在,荣博说,赵若兮就像我的妹妹一样,只要需要,我会一直辅导下去。

大董村读书会暑期辅导现场

界首市读书会暑期一角

荣博在疫情防控期间志愿辅导医务人员孩子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