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大院里格外热闹,也格外温暖。8月中旬,安徽省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助学行动启动,吸引了全省各地爱心人士和企事业单位的关注和参与。助学捐款接待处每天迎来送往着一波又一波的人,他们中有坚持捐资助学十多年的老面孔,也有闻讯而来、略尽绵力的新面孔。一股股暖流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升腾出美好而茁壮的希望,并最终惠及每一个渴望圆梦的寒门学子。



一份沉甸甸的心意
8月25日下午,85岁的缪焕琴拄着拐杖来到省希望工程办公室门前,气喘吁吁,花白的发梢已经被汗水浸湿。“我又来了”。顾不上进门喝口水,坐上片刻,缪焕琴径直从贴身的布口袋里掏出1000元钱,交给了希望工程的志愿者。
当天,缪焕琴顶着炎炎烈日,乘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从合肥市瑶海区专程赶来捐款。缪焕琴告诉记者,这已经是她连续第五年参与“爱心圆梦大学”了,每年她都会拿出一些退休工资表达心意。“解放前,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不好。现在党和政府让我们老有所依,看到有困难的孩子便总想帮一把,能做一点是一点”。缪焕琴说,希望工程捐助的孩子就好比她的孙子、孙女,小小年纪就吃苦头,学习还很刻苦,让她看着心疼。“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勤奋努力,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不要放弃。长大后,要懂得感恩,报效社会。”采访中,缪焕琴还分享了自己喜爱的励志名言及雷锋语录,勉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
送缪焕琴下楼的时候,一位少年正蹲在路旁等她。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缪焕琴结对帮扶家庭的孩子小凡(化名),不放心缪奶奶独自出门,坚持陪她前来。“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记性也不好了”。临走前,缪焕琴请志愿者帮她抄写了助学行动的银行账号,说如果明年自己不能送来,还会让子女继续帮她捐。
一门代代传的“思政课”
8月26日上午,捐款接待处一下子突然变得热闹起来,76岁的尹有根带着女儿、外甥、外甥女,以及女儿学堂里的学生和家长十余人,一起“组团”来献爱心,共计捐款6300元。尹有根连续十多年参与“爱心圆梦大学”助学行动,六年前,外甥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加入,之后,外甥女和女儿也先后参与其中。
“众人拾柴火焰高”。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尹有根很能体会寒门学子的不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勿以善小而不为”。8月25日,收到西北工业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外甥找到他,说8月30日就要前往大学报到,想赶在开学前来希望工程。打过咨询电话的第二天,一行人就早早赶来捐款。
采访中,介绍起自己的外甥和外甥女,尹有根满脸骄傲:“学习好,品德好,有爱心,有出息。”在他看来,好的家风从小就能感染孩子,他把带领孩子们捐资助学当成了一门代代相传的“思想政治课”。
问及对捐助大学新生的祝福,尹有根说,希望他们一心一意把学习搞好,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将来报效祖国、报效社会。连续十多年领到的捐赠证书,尹有根一直都细心珍藏。“它很有意义,也没有意义”。尹有根说,有意义是因为它承载着爱和希望,没有意义是因为这些奉献不求回报,不值一提。
一个气球放飞的梦想
从卖气球的人那里,每个孩子都牵走了一个心愿。今年44岁的彭霞,身高只有1.10米,夫妻俩都身患残疾,靠在街头卖气球为生。彭霞说,自己每天天不亮就带着气球出门了。收入虽然不高,但还算稳定,一个月卖气球平均能赚2000元。自从2017年为希望工程捐第一笔钱开始,熟悉她的人都亲切地称呼她“气球姐姐”。“现在,也有一些孩子喊我‘气球阿姨’。”乐观开朗的彭霞调侃道。
9月2日,彭霞再次到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2000元。由于和工作人员、志愿者太熟悉,大家见到她都十分亲切。捐款的前一天,一位六年级学生家长主动联系彭霞,请她代捐500元。“社会上的好心人很多,爱心在不断接力”。
今年,彭霞的儿子已经是安徽理工大学二年级学生了。这对于夫妻俩来说,是最大的欣慰:“儿子很健康,也很争气,从小到大没让我们操过心。”拒绝社会帮助,坚持自力更生的彭霞说,她和丈夫平时的吃穿用度花不了多少钱,除了给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之外,还能攒下一些钱,以后他们还会继续捐助家庭经济困难大中小学生,希望他们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近两年,彭霞捐款时会指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大学新生,“希望他们自立自强,勇敢追梦”。
一份特殊的“成长礼”
8月21日,捐款接待处登记了一位年龄特别小的捐助者——两岁半的张书融,乳名“虫虫”。牵着虫虫来捐款的妈妈告诉记者,她已经连续捐款九年了。第一年是她大学毕业后找到工作,领到的第一份工资,毫不犹豫地捐了1000元。之后,她一直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会接触到一些勤工助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多寒门学子热爱学习,经常来图书馆看书,很打动我”。工作稳定,家庭条件改善一些,虫虫的妈妈开始每年捐助2000元。
2017年怀孕后,虫虫的妈妈开始带着虫虫一起到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2018年开始登记虫虫的名字,希望留给他一份特殊的“成长礼”,教育他向大哥哥、大姐姐学习,同时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继续加油,“如果你想努力,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被大哥哥、大姐姐的精神鼓舞了”。8月20日,合肥市卫岗小学三年级学生李荪媞拿着自己300元的压岁钱,到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李荪媞的妈妈介绍,女儿平常在学习和生活中就是一个“热心肠”,看到同学遇到困难会帮忙、看到马路上的单车倒了会扶起来……“作为家长,我们很支持孩子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也为她感到骄傲”。
一生中温暖的“遇见”
2012年夏天,成长在单亲家庭的余丽丽因母亲突然病倒茫然失措。正打算放弃读大学的时候,她偶然得知了“爱心圆梦大学”助学行动。一天,她鼓足勇气敲开了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大门,得到了最及时、最温暖的帮助。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她顺利就读阜阳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大学期间,余丽丽每个暑假都会到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当志愿者。工作的几年里,她一直关注着希望工程。今年暑假,已经成为英语教师的她再次利用假期前来提供志愿服务。
在余丽丽的印象里,希望工程是个充满温暖与爱的地方,她在这里认识了拥有坚韧品质的大学生,目睹了很多善意与感动,有老面孔,有新面孔,还有很多不愿留下姓名的爱心人士。
新学期,安徽农业大学学生李成结束了希望工程的志愿服务工作,返校报到了。作为“爱心圆梦大学”的受资助者,李成已经连续两年担任该活动的志愿者。
2019年暑假,刚刚回到家乡颍上县六十铺镇的李成看到校学生处一条线上招募希望工程志愿者的信息,第一个报了名。“希望工程帮我实现了大学梦想。在它需要我的时候,我理应将爱心传递下去”。为了能够顺利入选,李成还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称自己放假后仍在合肥市。就这样,他在希望工程服务了一个夏天。
今年以来,李成先后参与了家乡的防疫、防汛志愿服务。汛情结束后,他第一时间赶到省希望工程办公室报到。两年的服务过程中,他亲眼见证了一群群萌娃抱着储蓄罐来捐款、普通务工者省吃俭用捐出了半个月的工资、逝去老人的女儿带着老人的遗愿继续传承……一位位捐赠者,一幕幕捐赠的画面,一个个背后温暖的故事,让李成收获远比付出更多。对于余丽丽和李成来说,希望工程已然成了他们生命中温暖的遇见。
盛夏的尾巴,像草莓冰淇淋在阳光下慢慢融化。浅浅的期待和萍水相逢的善意像419号大院里挺拔的广玉兰。这些天,每个到这里的人都像天使慷慨地撒下一束光,从此希望被点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