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绘本提升幼儿阅读兴趣的探究 翻转课堂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简析 基于核心素养教育下生命课堂的重构
12版:教育在线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3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9月0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34期  下一期
基于核心素养教育下生命课堂的重构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孙邦明 发布日期:2020-09-02 10:47:04

□含山县林头中学  孙邦明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规定: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因此,关注课堂,还课堂本来面貌,构建有活力、有朝气的生命课堂便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那么如何构建新课程下的这一理想课堂呢?
  一、领悟新理念,走出传统教学误区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教师应坚持新的课程理念,“注重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割除和打破课堂是“圣地”(传经布道的场所)、“书场”(独角戏)、“剧场”(预设的表演)、“茶馆”(无目的的漫谈)、“会场”(一盘散沙)等传统教学的误区,尽快地把角色置换出来,充分发挥各学科吸引学生的优势资源和独特条件,把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坚持新理念进行创造性教学。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教科书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更不能等同于课程本身。教师应站在建设者和创造者的角度上,不拘于教材的文本,联系实际,尽可能地把学生生活素材和给定的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创生为自己活生生的、富有说服力的教材,为“教”与“学”服务。教科书在总体上具有普遍性,没有也不可能照顾到各地的差异和实际,但新课程教材却预留有生成和创造的空间,为了更好发挥教科书资源的最大效益,教师应该大胆地对教科书进行增删、调换、重组、整合或者自编。
  三、教学设计要预留空间
  要实现课堂教学由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的转变,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有开放的意识、宽阔的视野、前瞻性的眼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设计都要预留空间。所预留的空间要具有可预见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求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既要着眼显性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短期的可检测目标,更要着眼隐性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长期的可检测目标;坚持单一与综合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
  四、培养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相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关系,通过激趣、入境、体验、回味、冲突、自我设计和讨论等环节,积极追求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达到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质疑、好奇、超越等欲望,并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中还要力求原本地再现教材中对经典事件理论描述的思维过程和特点,提供给学生模仿的范本;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灵感与顿悟,让思维的“宠儿”不能失之交臂;要克服重结论、轻过程的“捷径教学”,创设情景和问题实现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引发多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从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五、发挥教育智慧,善于利用“突发事件”
  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间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对于师生交往对话中生成的“突发事件”,或是由环境等不确定教学因素突然闯入课堂的“突发事件”,也是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利用的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利用好、处理好突发的生成资源,就必须首先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留心学生日常活动和社会的变化动态,尽量占有大量的和合乎实际的现实材料;其次要多读多思,博古通今,厚积薄发,构建与学生讨论、探究、释疑的知识与能力框架;再次要养成冷静、沉着、慎思、善变、笃行等良好的精神修养与意志品质;最后还要学会灵活处理事件、“借题发挥”的方法,掌握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等技巧,这样才会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良好境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