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燕归巢”:三个转变显青春担当
05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3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8月28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3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烈燕归巢”:三个转变显青春担当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0-08-28 10:26:44

  日前,团淮北市烈山区委举办的第三期“烈燕归巢”大学生暑期返乡研学活动结束。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安徽大学、四川大学的三十余名烈山籍大学生通过参观、交流、体验、实践等方式,从规划、产业、人文等多角度感受了家乡的发展,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全方位地见证了乡村振兴的变化。
  据悉,自2019年8月起,淮北市烈山区委组织部、团区委共同实施了“烈燕归巢”返乡大学生交流计划,出台了《“发展有我·团聚烈山”——烈山区优秀青年学子交流汇工作方案》。截至目前,“烈燕归巢”项目已开展三期,累计组织活动三十余场,大学生参与达五百余人次。

  爱心接力
  从“受助者”变“助人者”
  “我爸爸右臂残疾,妈妈和奶奶身体都不好,姐姐也在上大学,所以家里经济压力很大。2018年,我考上了大学,全家高兴的同时忧愁着我的学费和生活费。这时,村里向区里提交了我的材料,把我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我获得了3000元的资助金,这下我的生活费不用愁了,真的很感谢党和政府,很感谢大家”。朱育恒是安徽大学三年级学生,也是“烈燕归巢”返乡大学生团队的团支部书记,正是这样的一次善举和暖心行动,让他立志要将爱心传递下去,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近年来,团区委始终坚持精准方略,切实突出“志智双扶”,进一步深化“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工作。从2018年至今,通过多渠道、多方面争取支持,已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175名,爱心捐款达38万余元。除了在物质上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帮助,团区委还注重在思想建设上持续“加码”。烈山帮帮团志愿服务队、抗击新冠疫情志愿者行动、为留守儿童上堂课、关爱老人和慰问退役军人……团区委开展多种大学生假期返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以志愿者身份进行爱心接力。
  3月19日,团区委开展烈山帮帮团扶贫助农走进包保村活动,在青年志愿者们的努力下,短短四个小时,成功帮助贫困户解决滞销苹果1500千克。“感谢你们这些志愿者,帮我解决了心头大事。”朱大叔握着志愿者的手,激动地说。记者从团区委获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烈山籍青年学子奋勇争先,参与志愿活动累计120人次;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烈山籍青年学子踊跃加入烈山帮帮团队伍,帮助农户销售各类农产品超过4500千克,创造营收超10万元。

  增长才干
  从“学习者”变“实践者”
   “本以为自己会点Excel表格,实习的时候肯定不会一问三不知,结果到实际应用时还是捉襟见肘,比如单元格格式、编辑数据不整齐等问题,不过都在李老师的指导下逐一解决了。在区教育局党政办公室实习期间,我真正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算是涨知识了。”从走出“象牙塔”,到初步接触社会,南京理工大学学生胡远昭感触颇深。
  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边提高……今年8月,该区按照人岗相宜、就近上岗的原则,将已招募的26名大学生分别分配到乡(镇)、部分区直属机关进行实习锻炼。通过在人口普查、文明创建、便民服务、后勤保障、人居环境整治等岗位上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完善自我。
  “烈燕归巢”行动的开展对口味、有收获、有意义,实现了大学生汇聚的盆地效应,该交流群已由起初的六十余人发展到目前的两百余人。同时,为便于掌握大学生们今后的工作去向,该区建立了人才信息库,搭建起烈山籍大学生与家乡的沟通联系平台,拓宽了吸引人才回流的渠道,实现了用人单位、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多方共赢。
“在实习过程中,李苗莉琳等五人踊跃参加文明城市创建、农家书屋建设、关爱留守儿童、普法宣传等各项活动,获得各实习部门的广泛赞誉。希望他们毕业后成为家乡‘最强建设者’,为烈山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宋疃镇团委书记张园园说。

  担当作为
  从“旁观者”变“建设者”
  “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剩余劳动力很难转化。我们可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发展有机农产品产业、观光生态农业等。”
  “我认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企业的必修课,更是居民常备的家中经。建议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加强对居民特别是学生群体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我们要充分发挥‘一组一会’、 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基层民主协商议事的作用,引导群众成为决策主体、管理主体和监督主体,构建以党建引领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
  ……
  烈山青年学子一边深入了解家乡文化,一边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该区充分吸收、采纳他们在暑期实践活动中激发出的“金点子”,鼓励他们将自身专业知识与家乡建设、发展充分融合。截至目前,共收集设计民生发展、农业生产、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建议32条,可行性研究课题1个。
  “感谢大学生们带来的青春活力,看到这些朝气蓬勃的面孔、吃苦耐劳的身影,让我们为之振奋,也给我们的工作添加了新能量。”古饶镇团委书记王志说。积极响应、主动参与,深入基层、服务一线,敢吃苦、勇担责,这群烈山籍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彰显着新时代大学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政治觉悟与责任意识。
  以“烈燕”为引,培育青年人才。下一步,团区委将聘请25名优秀大学生作为家乡高校联络员,其中涉及高校20所。采用“高校联络站+联络员+烈山籍学子”的组成方式,让大学生能够详细了解该区的各项政策,发挥出高校联络员的桥梁作用,并在现有高校联络员队伍的基础上,在相应高校建立由若干名联络员组成的联络站,每年结合高校迎新覆盖更多高校和烈山籍学子,形成新老交替的良好局面。同时,该区将继续完善对返乡大学生的摸底、建档、实践、保障机制,通过搭建青年创业平台、构筑专家培养平台,真正夯实本土人才基础,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第三期“烈山归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

第三期“烈山归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座谈会

返乡大学生们到烈山区南园村亲情布鞋坊参观

    返乡大学生们在草庙村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处重温入团誓词


殷切寄语

  希望青年学子们首先要勇于追求、胸怀大志。珍惜实践机会,锻炼过硬本领,认真看,认真听,认真观察;走出“小圈子”融入大环境,在思想上走在同龄人前面,行动上经得起实践磨砺。其次要知行合一、重视实践。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试金石,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提高本领。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实习生活,学会换位思考,做好吃苦的准备,培养战胜挫折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最后要保持自信、超越自我。将此次经历做为成长路上的铺垫,保持积极向上心态、尊重工作生活,在锻炼中寻找闪光点,在学习实践中成长、成人、成才。
  □淮北市烈山区委副书记  刘  明

  一是期望学子们用更加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坚持在纷繁错杂的时代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光和热感染身边的人们;二是期望这段经历对学子们未来学习、工作有所裨益,要将本次收获的好习惯、好方法保持下去,在刻苦的学习中增见识、在迎难而上中长本领、在敢于斗争中壮筋骨,秉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态度,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三是期望学子们将个人价值融入到家乡建设的浪潮中,让家乡的“大有可为”真正成为青年伸展拳手的“大有作为”,自觉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锻炼成长,让青春在生动的实践中焕发光芒。
  □淮北市烈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曹  梅

实践感悟

  我在杨庄街道办事处服务中心实习,基层公务员的一天并不是别人认为的“一根烟,一份报纸,一杯茶”。在我看来,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真的非常辛苦,每天除了接受附近居民的上访工作,并且予以解答,还有创建文明城市的宣传活动。看到在楼层之间穿梭的工作人员,听到不同方位传入耳边的匆匆脚步声,才知道基层工作人员的真实写照,这是新时代的人民公仆,真正心系人民群众的可爱之人。
   □安徽农业大学  王绎程

  每一天的工作都有不同的收获,在烈山镇工作的短短几天内,我更加懂得文明创建工作的辛苦,了解了烈山的风土人情,得知了张果老的传奇故事,也看到了烈山的秀丽风景。虽然天气炎热,但是我与伙伴们非常高兴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河南工业大学  仲海晨 


  习惯了沉浸在“象牙塔”的稚嫩与理想主义,当我选择加入“烈燕归巢”大家庭,跨过那道通往社会的门槛,走进了古饶镇及各个村的基层工作单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古语才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尖。看到了农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听到了来自农村老百姓对于社会的思考与期许。这一切感悟终将化作我人生的灯塔,不断指引我前行、激励我成长。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张一帆

  起初对自己实习的岗位内心充满了好奇,是坐在办公室还是奔波于楼层之间,我具体要做什么工作?一切都是个未知数,神秘又期待。刚到服务大厅时,有个温柔的姐姐带着我,告诉我工作简单但是得用心,有时上午人多时会感觉有一丝疲惫,但一想到自己能帮助到那么多人,就不觉得累了。在区政务服务中心实习的经历让我明白了要耐心、坚持,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安徽工程大学  王  杉

  我生于烈山、长于烈山。我对烈山的印象停留在小学毕业那一年,因为从初中开始,我便在濉溪县上初中、在相山区上高中,最后去了北京上大学。这次在团烈山区委的实习经历让我更加了解了家乡,家乡在发展,我们烈山青年也在不断进步。无论是在外打拼,还是离家求学,我们都心系家乡,希望家乡蓬勃发展,人们安居乐业。我相信,未来的烈山,一定会欣欣向荣。  □中国石油大学  史淑琴

  这段时间,通过帮助办理业务的人们取号,引导他们去窗口办理业务,我记清了每个窗口能够受理哪些业务。虽然工作简单,但也明白这份工作的意义,能为别人服务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安徽师范大学  王子琪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饶艳琴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