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火热实践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3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8月28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3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高温下的火热实践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0-08-28 10:18:08

  编者按  随着9月开学季的到来,2020年的暑假即将画上句号。回首这个暑假,我省各高校学生一如既往,纷纷走上田间地头、乡村课堂,用脚步丈量和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近距离见证脱贫攻坚的喜人成果,同时发挥专业特长,关爱留守儿童。防汛期间,更有大学生站上防汛一线。一次次高温下的火热实践,不仅丰富了这个暑假,更让成长有了铿锵的回应。

关键词:乡村振兴

安徽工业大学
乡土上绽放青春之花

  面对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今年暑期,安徽工业大学认真谋划、创新形式、务求实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注重探索“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通过“云组队”方式组建了183支实践团队,投身防汛抗洪一线、助力乡村振兴、关爱留守儿童、弘扬传统文化、公益科普宣讲等一系列线下、线上融合联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深入的社会实践深刻了解国情民情、获得真知灼见、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磨砺中绘就青春底色。
  艺术设计学院实践队员姜兴龙的家乡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一个叫做冯家庄的小村庄。假期返乡,他约上几位志同道合的大学生到村部报到,申请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志愿者。就这样,五位大学生开启了村里二十余户孤寡老人的日常护理工作。洒水、扫地、锄草、种菜、理发、整理房间……每次清理完都会留下来陪老人们聊聊天,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平时默默无言的老人变得能说会道了。
  为了营造美丽乡村建设的氛围,村民委员会主任找到姜兴龙,鼓励他运用自己的绘画专长出份力。“起初我有些胆怯,但转念一想,自己有专业基础,这是多么宝贵的实践机会。”如今,村里到处可见他的绘画作品,家乡在他的画笔下变得愈发鲜艳美丽。“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姜兴龙说,看见乡亲们笑了,他就很满足。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该校学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投身乡村振兴,他们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专项行动,通过课业辅导、线上教学、素质拓展等方式,为留守儿童带来不一样的夏季。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学院学生叶驷念到位于来安县汊河镇的文山小学开展支教活动,经常废寝忘食,备课到深夜。
  为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情况,7月26日至30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赴安庆市“乡村振兴,青力青为”暑期社会实践队先后前往太湖县、怀宁县、岳西县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乡村建设的发展推动作用。
  队员李焱娜前往太湖县天华镇,走进茶园,走到茶农身边。她通过调研了解到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将茶业作为特色产业发展,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队长汪玥到岳西县温泉镇龙井海形中心村的蓝莓基地,一边采摘,一边向村民了解当地的发展情况。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蓝莓产业,提供了贫困户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的居民收入。政府并以举办蓝莓旅游文化节为契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据统计,仅首届蓝莓节就累计接待游客1.1万人。实践期间,队员们深入了解乡村的今昔变化、扶贫现状及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产业振兴奉献大学生的力量。
  为了更好地响应“青春扶贫行动”,能源与环境学院学生蒋博宇前往江西省兰陵县,深入走访、考察,了解乡村建设情况,感受脱贫攻坚成果,调研当地的区位优势和环境特点,寻找发展契机,结合自身所学,为乡村建设建言献策。
  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报道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精神”的讲述让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张小宇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暑假期间,他同室友一起组建了印象安徽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云团队,对徽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的同时,尝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徽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具有新时代风采的徽文化文创产品,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继承、发扬徽文化。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组建的“萤火虫”红色文化寻访团赴上海市四行仓库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和陈云纪念馆,我省利辛县烈士陵园,以及南京中山陵、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走进红色历史、探寻民族精神实践活动,深度调研红色旅游景点的宣传方式与力度,以及游客、市民对红色旅游景点的了解程度,针对如何保护和宣传红色旅游景点、如何传承红色文化形成切实可行的调研报告,助力当地红色旅游发展。
  化工学院“探寻家乡变迁,聚焦乡村振兴”实践团队通过组织队员在家乡发放调查问卷、沿街走访等形式了解当地经济复苏程度,同时了解政府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是如何助推经济复苏。冶金学院赴六安市西河口乡红石岩村开展“凝聚青春力量,助力脱贫攻坚”社会实践,入户进行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参观村红色历史及党建文化广场,对红石岩村中小学生进行暑假作业辅导、进行大学生情况摸底排查、协助当地抗洪救灾等。“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就体现了我们实践的价值和意义。”队长陈玉龙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炼自己狂热、浪漫的想法”。安徽工业大学将通过火热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用“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实际行动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关键词:抗疫防汛

黄山学院
在“疫”线与堤坝上显担当

  刚刚结束的这个假期,黄山学院各院部围绕防汛救灾、疫情防控、文明服务、关爱儿童等内容为主题组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因疫情、洪涝等原因,各实践队一改往年传统,在团队实践的基础上增添个人实践,同时采取“云组队”“云调研”等形式开展自主实践。
  经济管理学院师生共同组建抗疫防汛“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就投身防汛救灾工作、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7月27日下午,队员钱睿到钱井村防汛执勤点,率先投入防汛救灾工作,学习防汛巡堤查险基本知识,跟随当地村干部负责每班次民工组织、联络、巡查工作,提前准备好抢险工具。队员周敬程参与宁国市“守望母亲河”水环境保护项目。巡河、检查堤坝、搬运物资是他的日常工作。同时,在防汛重点地区配合社区进行减灾防灾宣传,深入灾区慰问和交流,主动负责两条巷子的卫生清扫工作。周敬程说:“在这次活动中,面对迅猛的洪水,更加了解了团结、互助、爱心的真正意义。”
  在芜湖市湾沚区华庆社区内,队员李凡在抗洪救灾一线坚守,她主要负责将居住在危旧房、简易棚屋等危险地带的群众进行转移;同时参与巡埂查险,查找防汛重点险埂。手持铁锹,疏通积水,已经成为她在防汛一线工作的常态。队员黄欣蕾主动加入社区宣讲队伍,挨家挨户向老人宣传防汛安全、安全用电、防洪水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提高了独居老人的安全意识。
  自7月汛期以来,队员立刻行动,积极投入家乡防汛工作,参与当地救灾服务活动,不畏艰险,乐于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青春正能量,为防汛救灾工作贡献出青春力量。
  机电工程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乡村扶贫、疫情防控、乡村建设三个方面集中开展活动。队员深入扶贫一线,跟随东至县胜利镇扶贫小组前往该镇胡滨村的两户扶贫户回访生活情况,仔细采访并记录扶贫小组工作进展、贫困户生活改善状况。此外,队员以助力疫情防控、改善社区居民居住环境为出发点,自发进行街道卫生清扫、规范车辆摆放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社区内整体环境卫生情况得到提升改善,并且为社区居民在疫情防控期间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队员们用实际行动引导周边居民增强在疫情防控期间对居住环境卫生的重视。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广德市开展实践活动。志愿服务队线上组织队员,分别在该市开展防疫宣传、文明服务、社会实践调查。队员在街头张贴疫情防控相关通知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精心设计调查问卷,邀请当地居民填写,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应的统计,从中了解不同职业、不同环境的人受疫情的影响程度,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做足准备。队员还协助当地社区进行文明站岗执勤、规范车辆停放、街道卫生治理和社区工作辅助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市民的文明交通意识,减少不文明行为,并为留守儿童提供课程辅导、科学知识普及等义务服务。
  多年来,外国语学院英语辅导站实践团队坚持帮扶家乡小学生英语假期学习,为适应疫情防控状况,今年的实践活动以线上授课形式开展。志愿者们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后,准备合适的教案及授课方式展开线上教学。“线上教学虽然对于双方时间选择上比较自由,不受空间约束,但是没有线下面对面辅导高效且有针对性。能够督促学生学习,得到家长认可,实践成果还是比较明显的。”队员单福玲说。
  近年来,该校学生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为家乡建设、文明社会构建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实践中化身小老师、防汛员、后勤员……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支持返家乡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谢婷婷,通讯员张胥卿、程锦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