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能竞赛为抓手 百炼成钢的“云计算技术” 陈瑞虎:用工匠精神“点化”原石
06版:高校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3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8月2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30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陈瑞虎:用工匠精神“点化”原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0-08-26 10:26:02

■榜样教师

  古往今来,宝石以它彩虹般的光芒吸引了亿万拥趸,但有多少人了解,从平淡无奇的原石到吸引众人目光的宝石,中间要经过多少道工序、进行多少次精雕细琢和打磨抛光。
  宝石琢磨工就是运用专业学识、精湛技艺让不起眼的原石脱胎换骨、绽放华彩,拥有独特生命和灵魂的人。在2019中国技能大赛全国珠宝玉石检测制作职业技能竞赛宝石琢磨工赛项中,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珠宝学院专业教师陈瑞虎获职工组金奖,同时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他参与指导的四名学生获得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和学生组团体第六名,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奖。如果说宝石琢磨工是点化“原石”的人,那么陈瑞虎就是这样的人。
  钟情珠宝  赛场夺冠
  2009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毕业的陈瑞虎,走进该校成为教师。在课堂上,他为学生们讲解如何通过颜色、硬度、重量、透明度等不同特性去鉴别、分辨宝石;在实训室里,他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分割、粗磨、抛磨。在陈瑞虎执教前后数年间,我省及周边区域宝玉石市场日渐繁荣,相关行业企业急需珠宝专业人才,陈瑞虎与同事们一起精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珠宝专业学生,为省内外珠宝企业输送了大量高质量专业人才,也为专业和学校发展积累了良好口碑和广泛赞誉。
  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举办首届全国宝石琢磨百花工匠职业技能大赛,陈瑞虎是首次参赛,毫无参赛经验,赛场上出现失误的他没有获任何奖项。
  赛场上的失利,让陈瑞虎意识到自己需要再学习。他暗暗地和自己较起了劲,一年来究竟付出了多少时间、精力和汗水,每个假期,他都会到广东省、广东省深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寻找全国宝石琢磨行业的高级技工,向他们请教,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同时了解全国宝石琢磨行业的最高水平。
  除了敏锐、精准地了解行业顶尖水平,学习最新、最牛的技艺,陈瑞虎还必须解决一个关键难题——弥补实操短板。作为高校教师,虽然自己学的就是宝玉石专业,但因为要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同时还要指导参赛学生,实操时间频次大打折扣,与企业里天天练习的技术工人没法可比,但在赛场上与他同场竞技的就是这些行业企业里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
  为了补足这块短板,每天,陈瑞虎都把自己泡在实训室里,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他一边指导参赛学生,一边和他们一起训练。在该校实训楼里,学生们一人一张机台进行训练,靠墙角的一张桌子便是陈瑞虎的,一拉开抽屉,满目璀璨,里面都是他利用休息时间琢磨的各类宝石。备赛的生活极其简单,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全部拿来训练,“常常早上6时出门,年幼的女儿还没睡醒;晚上10时结束,到家时女儿已酣然入睡,与家人见面交流的时间还没有和学生的多”。但这样还不够,学校实训室只能开放到晚上10时,回到家他还想接着练。于是,自己花钱买了一台宝石琢磨机,在家人已经入睡的深夜、在人们期待放松的周末假日,常常一坐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反反复复地精雕细琢。
  辛苦的付出终会有所收获。2019年再次参赛,陈瑞虎运用高超的技艺完成作品,夺得了该项目的职工组金奖,指导的学生也获得了良好成绩。
  千琢万磨  工匠乃成
  《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说玉石要经过艰辛的加工方能成器。陈瑞虎说,“对于宝石琢磨工来说,天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刻苦努力,还有就是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
  一颗宝石需要经过原石初选、造型设计、切割、粗磨、精细分面打磨和抛光等多道工序,尤其是精细打磨环节需要琢磨工有扎实的理论和实操基础、有超常的耐力毅力,更要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陈瑞虎说,有时一连几个小时坐在操作台前琢磨一颗宝石,稍微一个分神,某个面就有可能出现失误,虽然这种小瑕疵连专业同仁也未必看得出来,但自己心里知道,自己这关就过不去,就算离开操作台,心里仍有个“疙瘩”。于是,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有一个面不满意,哪怕作品已经完成了99%,他还会推倒重来。
  这样的操作习惯让他付出了更多的时间、精力,但给他带来了莫大的益处。他发现,每当自己和自己这样“死磕”一回,作品就能做得更精细深入一点、技艺水平就能上升一个台阶,下一次的操作起点就会更高一些。这样一点一点克服困难、一点一点提升技艺,他的最高纪录是在直径5毫米的宝石上手工琢磨出57个刻面,这是连专业仪器都很难达到的工艺水平。日常教学中,他会把这种经验分享给学生,要求学生多和自己“较较劲”,不要用“差不多”“还可以”的马虎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一定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本版稿件由通讯员方海林、本报记者徐徐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