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婷婷
通 讯 员 刘 浩
这个假期,杨蓉没有闲着,走访、关爱班里的每一位学生,提前设计新学期的教学内容,整理学生新学期的阅读计划等,已经成了她执教16年来的习惯。
2004年9月,18周岁的杨蓉到和县功桥镇耿华小学担任语文和英语两个学科的教学并兼任班主任工作。从小生长在和县乌江镇濮集社区的她对农村的一切感到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农村的环境、农村人的淳朴,农村学生的纯真。尽管她第一次只身到异地工作,想家的思绪萦绕心头、可每当看到学生们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一切释然了。
“乡村教师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在耿华小学的六年时间里,杨蓉常常感觉自己像只井底之蛙,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总得不到解决,每到县里听一次公开课都成了一次珍贵的自我洗礼,最大的收获是得到家长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期盼。
在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杨蓉又增加了毕业班的英语教学工作,这对她来说就是信任,也是考验。基于学生英语现状,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钻研课标和课程,把握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做到心中有学生、胸中有教法,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经过一学期的共同努力,该班毕业考试英语成绩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10年9月,她被调至功桥镇中心小学接手四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怀孕期间仍坚守岗位,孜孜不倦。一学年下来,毕业班学生的英语成绩同样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012年至今,杨蓉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功桥镇是偏远的革命老区,外出务工家长较多,导致学校有很多留守儿童。对学生,杨蓉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其中一个叫露露(化名)的学生,三年级时是从教学点转来杨蓉所在班,家离学校非常远,单程徒步需40分钟。“考虑到学生长得娇小,独自上下学很不容易,我联系他在外打工的父母,让她和我吃住在一起,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增强她的归属感,很快适应了新学校的生活,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目前露露已经在贵州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并立志成为教师。“谈起理想,她总说受我的影响,认为教师职业是光荣的,我欣慰之余倍感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意义之深远”。
还有一名留守儿童超超(化名),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父母外出务工,平时由伯父、伯母照顾。经过细心观察,杨蓉发现超超身上存在一些问题:厌学情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起初,超超不愿与人交流,有叛逆情绪。杨蓉发现他喜欢下棋后,课余时间就主动找他下棋,慢慢打开他的心扉,了解他的需求,并一一帮助他解决问题,让他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工作条件艰苦,但是杨蓉不怕苦、不怕累,克服一切困难,扎根乡村教学16年。为了方便教学,她曾在学校附近村里租了民宅,之后搬到了学校改装的临时宿舍至今。除了教学,她还积极参加县教育局和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如英语教学技能大赛、语文优质课比赛、农村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展评、辅导学生参加征文比赛等。
“扎根乡村教育16年,我无怨无悔,更加认识到乡村教育的脱节性,振兴乡村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采访中,杨蓉认识到自身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汲取更好的教育理念,掌握更好的教育艺术,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平凡的事做好,希望帮助农村学生得到更优质的教育。
点 评
杨蓉是乡村学校教学的守望者,是学生们心灵的寄托。乡村教师培养计划为乡村教师架起了奋飞的羽翼,使乡村教师可以飞得更加高远,希望杨蓉不忘初心、潜心学习,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困难,扎根农村,爱岗敬业,立师德,铸师魂,正师风,在平凡的农村教育事业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和县教育局副局长 王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