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教育是实现人才振兴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障。日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公示了2020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名单,我省13人入选。本期烛聚焦这群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听麦田的守望者们说自己的育人故事。

□本报记者 黄 慧
“丁湖镇吴圩小学没有音乐教师,年轻教师特别少,我觉得这里需要我”。有别于很多人从山里走出去到大城市发展的想法,县城生长、城市上学的朱蓓蓓选择了一所乡村小学任教。
2012年时的丁湖镇吴圩小学没有任何音乐科的教具,只有百余名学生,11名教师,大多五六十岁。朱蓓蓓在担任音乐教师的同时还要教授语文科目。“在这种条件下,我很担心自己四年的音乐专业知识被荒废。没有年轻人,有点孤独。不会做饭,经常吃泡面。”朱蓓蓓说道,“当你看到学生们崇拜的眼神、求知的渴望,这一声‘老师’承载着让学生们看看新世界的责任,我的心很快就沉了下来。”
在乡村小学,学生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教师可能就是他们唯一了解世界的大门。“当我上课讲到北京、故宫、长城的时候,班里没有一个学生知道,更没有一个学生去过。”朱蓓蓓说,“我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在县城上学,也在这所乡村学校读书,为的就是给其他小伙伴带来更多新世界。”每到节假日,我就带着孩子去旅游、去参观海洋世界、去看电影,并拍照、拍视频,为的就是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们能更加生动地感受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原来老虎是这样的”“海洋世界的鱼都好漂亮啊”“长城有这么长这么高啊”……不但课堂气氛活跃了,就连下课,朱蓓蓓和他的孩子都会被学生围起来,争抢着了解更多新鲜世界。
王硕(化名)是一名特殊的留守儿童。他患有紫癜,不能剧烈运动,起初都是妈妈陪读,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妈突发身体不适,到南京检查,确诊为白血病。一天早上,王硕的妈妈打电话给朱蓓蓓,说想视频通话看看儿子,但此时王硕还没到校。待王硕到达班级,朱蓓蓓回电话过去时,王硕的妈妈已经去世了,从发病到离开,仅一个星期。面对妈妈的突然离世,王硕的性格大变,孤僻暴躁,成绩直线下滑,身体也出现了各种状况。“孩子的心里很敏感,我没有再就他妈妈的事情安慰他,而是在小事情上多关照”。朱蓓蓓经常主动给王硕辅导课题,和他聊聊天,畅想未来。逐渐的,王硕开始融入群体,成绩稳步上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中“心理孤儿”现象较突出,朱蓓蓓向记者说:“我们乡村教师不但要打破学生们的认知局限,更要打破他们的性格局限,每一粒种子都应该沐浴阳光,才能灿烂盛开。”
朱蓓蓓代表了乡村教师中的广泛而特别的群体——新生代乡村教师,在我国快速崛起中成长,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没有像其他年轻人立志要在城市中成就宏图伟业,而是到乡村学校任教,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相信教育的力量,正如朱蓓蓓所说:“我是一个幸福的人,我愿意扎根在乡村。”
点 评
朱蓓蓓是泗县丁湖镇吴圩小学青年教师,扎根农村学校从教八年来,她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牢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潜心教书,精心育人,耐心引导,细心工作。她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特性,循循善诱,动之以情。她从生活点滴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让留守儿童不孤单,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有温暖。她在2015年省第七届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获三等奖,2018年宿州市小学音乐优质课比赛中获二等奖,辅导学生在市、县演讲比赛活动中多次获奖,曾先后被评选为宿州市优秀辅导员、丁湖镇优秀班主任。多年来,朱蓓蓓教育初心不改,用行动抒写教育情怀。 □泗县丁湖镇中心学校校长 张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