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榕娟
通 讯 员 于晓曼 单新风
又是一年暑期培训时,又是一年走进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时。今年暑假,滁州市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的部分学科教师跟往年一样,再次走进学校牵手校——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进行学习、交流。
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背景下,滁州市教育体育局以滁宁(南京)“同城一体化”发展为契机,以合作办学为突破口,相继牵手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夫子庙小学等学校,滁州教育“朋友圈”不断扩大、优化,越来越多的亭城学子圆了家门口上“名校”的梦想。
这仅是滁州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滁州市始终把教育作为“第一大民生工程”,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通过实施“名校带动,名师支撑,全局支持,加快均衡”的战略,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让教育成为一张真正惠及百姓的、具有滁州特色的新名片。


巧借“东风” 薄弱学校进阶精品名校
如何盘活薄弱学校,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走进好学校?这是萦绕在每一位滁州教育人心头的一大难题,滁州市教育体育局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寻求解决之策。近年来,随着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持续推进,滁州市紧抓滁宁“同城一体化”发展战略契机,将打好“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开局仗”定为2020年“六场硬仗”之一。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该市积极探索,以开展合作办学为突破口, 在推动“滁州——南京”跨界区域一体化共建上聚力发力,不断推动教育向规范化、特色化、高端化迈进,助力广大学生在家门口圆“名校梦”,切实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秦淮燕子“乌衣”住。滁宁教育一体化的历史由来已久。2015年,在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战略背景下,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与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签订了为期六年的合作办学协议。该校使用“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分校”校名,并提供经费投入、教学硬件装备和各项运转等保障;琅琊路小学提供教学、教研业务指导及送教活动等服务,并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及其他教学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
合作以来,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聘任琅琊路小学常务副校长为分校第一校长,植入琅琊路小学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并采用跟岗学习、集中培训、送培送教和线上线下“传,帮,带”等方式,开展教师交流培训全覆盖。
在两所学校拉开两地合作办学序幕后,为适应南谯新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2016年11月25日,滁州市第四小学与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成功牵手,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该校挂“南京市夫子庙小学乌衣分校”校牌,引进夫子庙小学教科研模式和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进一步推进滁宁两地教育合作办学迈向纵深。如今,两所学校均成长为滁州市精品特色学校。
“引入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不仅提升了全市的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也丰富了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了不同人群、不同阶层、不同形式的教育需求”。据滁州市教育体育局基础教育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围绕“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主题,滁宁两地还将进一步加强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师资交流培训、教育科研等领域深层次合作交流,努力促进两地教育“同频共振”“比翼齐飞”,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希望科学整合、合理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为薄弱学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学校的内生动力,迅速提升薄弱校办学水平,加快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化、均衡化进程”。
蓄势发力 真金白银打造标准化校园
如果说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是外力推动,那么,投入真金白银推动校园标准化建设是滁州教育人的内力驱动。
整齐的教学楼、开阔的操场、完善的教学设备、美丽的校园环境……走进校舍维修改造后的天长市仁和小学校园,就如同漫步于公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该校的校园改造建设,是滁州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校舍维修改造项目中的一个缩影。2019年,该市共完成了119个校舍维修改造项目,改造面积22.3万平方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经费投入被称为“教育发展之根本”。一直以来,历届滁州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并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夯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确保政策覆盖到位、资金拨付到位、收费规范到位,不断提升义务教育经费统筹管理水平。
滁州市教育体育局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管理和使用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并采取联席会议、现场办公等形式听取情况汇报,研究部署、解决相关问题。在全市范围内执行“以县为主”“五统一”的项目管理模式,积极构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管理长效机制。各市、县财政部门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积极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安排资金,严格执行“双审核”制度,规范支付程序。同时,联合纪律检查、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经常性检查督办,确保专款专用,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019年,全市共拨付免杂费和补助公共经费2.78亿元;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36万余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结算资金3839.5万元;春季、秋季学期分别向1.0336万元、2.2194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卡发放补助资金599.5万元、842.1万元。
该局还不断加强教育民生工程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宣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成效,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了解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继续通过宣传栏、政务公开网、校园网等途径及时公开教育收费情况,增加工作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更好地让学生、家长、社会“知民生,懂民生,享民生”。
攻克症结 “县管校聘”盘活师资队伍
教师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的核心。让教师流动起来、为薄弱学校配上名师是实现基础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均衡的关键。近年来,滁州市积极探索教师队伍管理新机制,围绕“县管校聘”改革,以交流轮岗、全员轮聘、教师分流等方式,努力打破教师编制“壁垒”,充分释放教师队伍活力,有效推动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
琅琊区立足实际,下发《琅琊区推进区管校聘促进教师交流工作方案》,并配套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工作量的意见》作为“区管校聘”的配套改革措施,把滁州市第四中学等七所超编学校的63位教师按照“缺编比例”分流到滁州市第二小学等八所缺编的小学任教,有效缓解了结构性缺编和教师资源在不同学段、校际之间配置不均衡问题;全椒县以积分制为导向,制定《全椒县中小学教师积分制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各学校将积分结果作为竞聘岗位的重要条件。2019年,全椒县义务教育学校2203名教师参加竞聘,其中校内竞聘1960人、跨校竞聘103人、交流教师129人,有效激活了全县师资的“一池春水”;天长市通过外引内培、释放人事改革红利等举措,积极推进“强师工程”,不断升级农村教育发展“引擎”和“内驱力”,为城乡师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针对乡村教师年龄老化、专任教师结构性数量“欠费”问题,建立常态化师资补充机制,近三年,共为农村学校招聘新教师近300名;南谯区充分考虑在农村学校任教30年以上教师和高职低聘教师,合理确定当年中级、高级职称推荐指标,实现评聘推荐工作的连续性,确保每一年每一所学校、每一名符合申报条件的教师均有公平竞聘的机会,用好、用活职评“杠杆”,充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城乡师资优质均衡发展关乎教育公平、关系教育民生,也关系到农村整体教育质量和整个义务教育的良性发展。我们通过制度和流动政策实现基本配置均衡,多渠道、多手段力促义务教育城乡师资优质均衡发展。”滁州市教育体育局人事科相关负责人说。
与时俱进 信息化课堂有望遍地开花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滁州市还积极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部署,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提升硬件、搭建平台、教育扶贫为着力点,将“互联网+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全领域,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实现科学的学业评价;市域范围内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城乡学校间实现共享;教师依据课堂采集、分析的‘大数据’结果对学生进行差异化辅导……随着智慧学校的建设,这些教学场景,不久的未来将在滁州市中小学生课堂上得以实现。”滁州市现代教育中心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滁州市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跨越发展工程”,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跨区域战略性协作,探索区域信息化共建共享机制,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使得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水平居全省前列。以“同步课堂”(在线课堂)为抓手,努力实现以优带困,着力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研”模式,开展“互联网+”在线教学教研观摩活动,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此外,全市中小学教师还借助国家教育云平台和省教育云平台,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根据省教育厅相关要求,发布《滁州市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优先推进定远县贫困地区教学点智慧课堂建设,实现全市省级贫困地区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下一步,滁州市教育体育局将根据建设总体规划,不断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变革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通过加强智慧学校建设,强化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融合,配备应有设备,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努力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不远的将来,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将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带来教育的颠覆性变革。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逐步应用,如果把着力点放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上,将会打破传统教育结构,给教育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也做好了迎接未来的准备。”滁州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