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抗洪“战场” 也是历练“课堂”
06版:高校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2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8月0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24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是抗洪“战场” 也是历练“课堂”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0-08-05 10:38:00

安徽工业大学学生抗洪一线担当奉献

  “我们年轻,我们上”“家乡需要我们,我们不能坐等观望”“曾经被保护,如今也轮到我们来保护大家了”“有我们在,请放心”“这就是青春该有的模样”……连日来,不少安徽工业大学学生挺身而出、担当奉献的青春身影成为防汛抗洪、抢险救灾一线的风景。对于这些90后、00后来说,抗洪一线既是战场,也是历练青春的“课堂”。

防汛一线书写家国情怀

  7月17日,马鞍山市首届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大赛的颁奖典礼上,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熊文峰的参赛项目《红三团体验式拓展项目》经过激烈的角逐获三等奖。赛场上,他在与退役老兵的聊天中得知当前马鞍山市汛情严峻。走下赛场,他便以该校退役大学生士兵协会会长的身份在协会工作群发布了招募公告,志愿加入了退役军人抗洪突击队,并连夜赶赴当涂县江心洲防汛抢险一线。
  “其实当时也没多想,听说那边需要抗洪人员,而我身为退役军人正好有这个能力,就去了。在我看来,这既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熊文峰说。
  连日暴雨,让洪水更加凶险。17日晚到达江心洲后,熊文峰和队友们一直参与受困群众转移工作,之后从江心乡尾棚渡口坐轮渡前往彭泰岛,针对岛上的管涌实施抢险固坝,对塌方地区进行填埋。19日,江心洲东埂发生管涌,已造成一间民房倒塌。接到险情后,熊文峰一行临时编入71集团军临汾旅,参与完成了对江心洲主堤的加固。
  “在参与抗洪救灾之前,会认为这是一件艰巨且危险的任务。而当真正投入其中,才体会到一种使命感,不仅保卫了江心洲大堤的安全,还保全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洪水无情人有情,钢铁军人铸巨堤。拥有退役军人与在校大学生的双重身份,让熊文峰的心中多了一份家国情怀。


参与防汛很光荣

  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原本打算利用暑期好好经营创业梦的商学院2017级工商管理学专业学生葛海良暂时停下追梦的脚步,毅然投身抗洪战场,报名成为团马鞍山市委招募的防汛志愿者。“1998年的洪水,我是被保护者,如今我想出一份力、做一点事,保护大家”。无论是夜以继日的江边巡堤,还是深入灾区运送物资,葛海良都努力做到一丝不苟,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大学期间一直担任学生干部的他一边当一线战斗员,一边当后勤保障员,被团市委安排担任防汛物资调度员,从爱心物资入库、登记到分发,确保“志愿者在哪,物资保障跟到哪”,展现出很强的组织协调和应急应变能力,被志愿者们亲切地称为“后勤保障部部长”,而他自己则调侃称自己是“仓管员”。
  雨天,志愿者们需要雨衣和雨靴;烈日下,志愿者们需要草帽和防晒物品……葛海良总能依据天气变化配合团市委募集、调配不同的防汛物资。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市委组织部根据全市防汛情况,不定时调整工作部署,他则自发配合小组联络员做好人员组织和联络工作,主动加班加点制作人员排班表和任务分工表,各项工作安排井井有条、细致周到。
  从期末考场中转战到抗洪战场的葛海良是马鞍山市直属机关抗洪救灾防汛志愿服务队里最年轻的志愿者。面对几吨的爱心物资,他总是冲在前面抢着搬运和装车;面对夜晚值守蚊虫的叮咬,没有丝毫年轻人的娇气;面对别人对他的夸赞,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团员应该做的事,能参与防汛很光荣”。


立志学以致用建设家乡

  抗洪大堤上,高温挟裹着氤氲的水汽扑面而来,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7月14日,受洪水侵袭多日的宿松县迎来了难得的晴好天气。正午时分,在同马大堤宿松段防汛工棚内,建筑工程学院2017级学生石浙安坐在凳子上,吹着风扇,躲一躲毒辣的阳光。
  几分钟前,他顶着烈日,手持竹棍,和参与值守的附近村民一起完成了一轮大堤巡查工作。
  在长江安徽段的大堤上,无数守堤人仍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24小时不间断巡护,全力以赴做好抗洪抢险工作,确保大堤安全无虞。石浙安就是守堤大军中的一员,这个暑假,因为洪水,他与很多同学相比,多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经历。“刚开始上堤的时候,天气不好,水位不停地上涨,害怕过。现在,天气逐渐好了,有这么多人上堤日夜守护,我觉得洪水并不那么可怕”。
  排查大堤渗漏险情、逐户检查水井有无洪水倒灌……自7月11日上堤参加值守以来,石浙安每天的工作清单上都少不了与这些琐碎的工作打交道。这些在同龄人看来有些陌生的工作,石浙安却做得得心应手,俨然一个“老把式”。
  这个从小在长江岸边长大的大男孩,虽然是第一次上堤,但对洪水并不陌生。“小时候,是长辈们保护了我;这一次,终于轮到我来保护他们了。”石浙安说。
  洪水当前,“后浪”石浙安勇敢地站在了防汛抗洪的一线,直面滔滔江水。在他心中种下了一个愿望:“我是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希望用自己的所学,将家乡建设得更安全、更美丽。”


不畏艰险实现自身价值

  “若有战,召必回”是退役军人的担当。洪水肆虐之际,计算机学院学生任飞翔闻“汛”而动,应召回部队,勇当防汛哨兵。作为退役军人,当听说部队接到赴江西省九江市抗洪的任务后,他毅然申请归队,并连夜乘坐火车前往九江市,参与防汛。
  “要说最大的困难应该是管涌了,堤坝长达约五千米,每个排负责大约2500米的防管涌工作,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位置会出现险情,每个人都时刻准备着挺声而出”。虽然防汛工作日晒雨淋,但在他的心里只有勇往直前。采访时,他说自己时刻铭记安徽工业大学“博学精工,厚德敏行”的校训,认为“厚德”就是要求学生自强不息,实而不华,勇于承担责任,谦虚谨慎,淡泊名利。
  参加防汛,虽然改变了自己的假期安排,影响了学习进度,但收获了一段特殊的成长经历,锤炼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懂得了要在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上不畏艰险。


直面洪水接受历练

  能源与环境学院学生甄添淇主动联系了家乡所在地吉林省柳河县柳河镇民主社区,积极参与社区的防汛和应急预警工作。值晚班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在值班期间,她必须密切关注雨情、预警信息等,确保遇到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上报并处理险情。
  对甄添淇来说,值晚班最难的是要顶住困意,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意识到责任重大,每每值班她都想尽各种办法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坚守岗位不敢懈怠。值班期间,她会和组员一起巡逻,沿着河道堤岸检查水势的大小、排水口出水是否畅通、河堤上是否有漏水点等险情。“在防汛工作中需要学习和历练,它既培养了我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也养成了我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坚韧的品格”。
  为了更好地普及防汛知识,甄添淇走到居民家中进行面对面宣传,发放《防汛减灾安全知识手册》,详细介绍汛期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遇险后的求救方式。通过实践,甄添淇表示成为防汛志愿者受益良多,她如是感叹:“跟汛情严重的地方相比,我的家乡算是比较幸运的,但是守护家园、防灾减灾的工作不能停歇,各项工作均需要一丝不苟地完成,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地渡过汛期。”


返家乡筑牢“青春堤坝”

  汛期以来,该校学生抗洪一线担当奉献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目睹家乡宁国市胡乐镇受灾,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学生方兴怡坐不住了,当即报名成为防汛应急志愿者,与后勤组成员一起宣传动员群众转移、撤离。当被问及参加防汛工作的原因时,方兴怡表示:“新时代青年就是要在关键时刻担当起来,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初心与使命。”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张志鹏主动联系村民委员会主任要求到抗洪一线,不分昼夜在黄池河边巡堤护堤,处置突发险情,一工作就是几个小时,废寝忘食,甚至在工棚席地而睡。能源与环境学院学生石益时刻关注家乡安庆市的天气及汛情信息,志愿投身到社区抗洪小队。在长江堤坝责任段上,他沿着近1千米的责任大堤一步一步拉网式巡查排险……
  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该校青年师生积极投身防汛抗洪、抢险救灾一线,唱响了战洪峰、保平安的青春赞歌,不仅彰显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也诠释了“博学精工,厚德敏行”的校训精神。作为备受习近平总书记期待的青年学生,该校学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在求学问、做实践、返家乡、赴基层的过程中勇于“自找苦吃”,做信念坚定的守望者、赤诚丹心的爱国者、勤学储能的践行者、奋发有为的追梦者,绽放美丽的青春之花。

 

◎ 书记说
    面对2020年新冠疫情和洪水灾情,青年一代披坚执锐,堪当大任,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中焕发出空前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展现出百折不挠、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我校青年师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的指示精神,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和抗洪抢险队伍中。我校百余名返乡大学生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团组织号召,主动参与地方的青年突击队,近千名大学生参与到疫情防控和防汛工作中,近万名大学生接力转发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微倡议,充分彰显了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诠释了安徽工业大学“精工博学,厚德敏行”的校训精神。
   □安徽工业大学校团委副书记  王  菁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