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牙塔”冲上防汛一线
07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2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7月30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23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从“象牙塔”冲上防汛一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0-07-30 19:25:31


    “奶奶,我是一名大学生,也是一名党员,请您相信我。”
    “报告,距离临时监测点50米处发现蚁穴,目前正在清理。”
    “让我来吧,我年轻,扛得住。”
    ……
    连日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河湖水位迅速上涨,一时间,我省多地防汛应急响应级别不断上调,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关键时刻,我省各高校学生纷纷出列,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学生纷纷投身所在地防汛救灾志愿服务中,在一次次搀扶受灾群众中,在一次次扛起沙包中,在一次次心理咨询中,彰显学生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安徽师范大学
“特殊时期,青年应冲锋在前”

    在省岳西县毛尖山乡有一支村里自发成立的防汛志愿服务队,安徽师范大学会计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吴文倩就是其中一员。毛尖山乡群山环绕,地势陡峻,连续多日的强降雨让区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塌方和泥石流,车辆和人员通行存在安全隐患。为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吴文倩与志愿服务队的小伙伴们一起清理路面的淤泥和碎石,闷热的天气让这个拿着铁锹不停铲着淤泥的女孩子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村党组织书记很欣赏这个能吃苦、有文化的姑娘,希望她毕业后能够回到家乡工作。吴文倩说:“这片土地滋养着我成长,让我能够走出大山走入大学。毕业后我会选择回到家乡,与看着我长大的乡亲们并肩作战,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与吴文倩一起加入到家乡的防汛工作中的还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8级本科生王超飞。7月10日起,王超飞随父亲一同加入居住地芜湖市三山区防汛突击队,负责堤坝检查、汛情检查、实时巡逻等工作。父子俩各自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只有在轮班交接时,才能说上几句话,一起吃上一口家里送来的饭菜。这次“并肩作战”让父亲意识到,曾经倚在怀里撒娇的儿子已经长成有担当的男子汉,并成为自己的骄傲。
    “每天工作前,我都会郑重地戴上党徽,这是之前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时收获的经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王玥说。自7月14日起,王玥在当涂县参与防汛救灾志愿服务,负责心理疏导、卫生防疫等工作,同时配合当地及时发布防汛抗灾安全提示、减灾知识等信息。“之所以要戴上党徽,是因为我比较年轻,有时向乡亲们宣传防汛抗灾信息时没有信服力,但当大家看到我胸前佩戴的党徽,知道我是党员时,就会对我更加信任,也方便工作的开展。”王玥说。
    该校法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江芷阳是“准大四”学生,正在利用暑期备战考研。即便还有5个多月就要参加考试,但了解到汛情的不断升级,身为党员的她毅然选择抽出时间参与家乡的防汛救灾工作,于每天下午4时至晚上12时这个时间段的巡逻和值班。“特殊时期,青年党员理应冲锋在前,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需要的时候我们依旧在”是化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姚辉在朋友圈中发的一句话。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姚辉主动请战,申请参与防汛救灾工作。“我年轻,体力好,苦活、累活都可以交给我”。7月15日,他被抽调前往铜陵市义安区老洲乡参与多处管涌渗水点封堵工作。冒着大雨扛沙袋、运石子,姚辉不畏艰苦,冲锋在前,彰显了退役士兵大学生的勇敢与坚韧、责任与担当。
    大事难事见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安徽师范大学学生的身影闪耀在防汛救灾一线,在实践中奉献青春力量,在风雨中收获历练成长,用实际行动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为保卫家园拼尽全力,再苦都值”

    发放救灾物资、转移受灾群众、拿着麻袋去装土……经常忙得忘了钟点、累得一身泥水,但看着身后的家园,涌上心头的依旧是满满的责任感。他们就是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学生。进入防汛以来,这群热血青年不约而同地加入到家乡的防汛救灾工作中。
    7月21日,是2018级土木工程2班学生冯世节加入防汛救灾队伍的第一天。从发放矿泉水和方便面等救灾物资到宣传抗洪工作,以及说服部分地区居民的转移,再到每天和长辈们扛着铁锹、拿着麻袋去装泥土,于他都是一次难得的成长。“看到自己的努力让圩埂变得更加安全,心里尽是踏实。”冯世节说。
    2018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何涛主动加入家乡防汛救灾队伍中,在大堤上帮忙运送泥土。“前两天,我家附近的一处堤岸出现了渗水的情况,情况岌岌可危。当时,数千人不惧危险加入到抢修工作中,我为自己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感到很自豪”。何涛说,虽然每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数千民众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那么力量就是强大的。
    看着家门口的巢湖水位一涨再涨,2019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朱昊延辰作为志愿者参加防汛工作。工作中装防洪袋、挖沙、挖石子,装袋成了每天必要的工作。“虽然累,但是看到自己的成果用在了保护家园的工作中就很开心”。朱昊延辰说,工作时看到许多人都在为巢湖贡献一份力量,部队、公司、民间组织等都积极投入防汛工作,尽各自所能去做一些事情,十分感动。
    2017级学生佟大成所在的部队是空降兵部队,是拥有优秀传统的精锐之师。7月8日,在险情最危急的时刻,佟大成和某旅一千余名官兵火速驰援灾区鏖战大堤。由于河堤出现了200米的决口,土质松软不便展开工程机械作业,官兵们不得不采取人工流水作业,佟大成和战友们先搭建防洪堤骨架,再填沙袋,经过一昼夜的奋战,终于筑起了一道长200米、高5米的防洪堤,尽最大限度地保护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志成城,同战洪水。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奉献的初心,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和担当。


》》》安徽医科大学
“大堤身后是亲人,哪能放弃”

    雨水拍打在脸上,脚掌被水泡得发白,磨出血泡……汛情最严重的时候,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刘龙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干就是一天。
    作为医学生,刘龙康知道连月雨水将多处家园毁坏,政府急需物资和志愿者时,毫不犹地加入了防洪巡堤的队伍——颍上县古城镇防洪强险队。
    抗洪期间,他和其他几个志愿者一起到安置点搬送所需物资、巡防堤坝,时时关注堤坝水位增涨情况。
    那段时间,冒雨巡堤是常有的事。“从来没受过这样的苦,累是肯定的,但是从来没想过放弃,这大堤后面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亲人,哪能放弃?”刘龙康说,出于守卫家园的使命感,他和队友们在巡堤时不敢有一丝懈怠,时刻关注着堤坝水位的变化。
    家住芜湖市湾沚区民主社区、药学院中药学专业2018级学生周杰在父亲的影响下,第一时间加入到社区的抗洪队伍中。
    防汛救灾工作很累但很充实,周杰跟着社区的党员干部们一起围着埂检查是否有漏洞漏水,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检查一次,阳光刺眼,被雨水打湿的草地容易打滑,险些几次摔倒,但大家都不怕,彼此间相互搀扶、相互帮助,跟着老党员干部一起拿着铲子填土。几天下来,他的手被磨出好几个大水泡。
    “我父亲是共产党员,平日里,社区里有个什么事,他都是带头上,我得向他看齐”。周杰说,这次防汛救灾让他对党员有了全新的认识,今后将以党员标准时刻要求自己,像父亲那样,做好带头示范作用。
    芜湖市弋江区白马街道北港斗门紧邻大堤,持续的大雨使堤坝外的水一直上涨,堤坝内的方老村、沙河嘴村进入防汛状态。药学院中药学专业2018级学生方世纪的家就坐落在沙河嘴村。
    7月25日,方世纪自愿加入到志愿服务队,看守北港斗门12小时。在这12小时中,他跟随队伍冲锋在前,检查堤坝安全情况,若发现堤坝有缺口,就用铁锹挖土来抬高堤坝位置。当天上午,雨一直下,雨滴打在眼镜上模糊了视线,方世纪手拿铁锹,一锹一锹不断往上填土,脚下踩着的是泥泞的斜地。12小时不间断的工作,让他深刻体会到了防汛救灾工作的不易。“体验了一把乘风破浪的感觉。”乐观的方世纪笑着说。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我和妈妈一起穿上红马甲”

    “我是党员大学生,也是退役军人,这时候有责任为家乡出一份力。而且能和妈妈一起搭档工作,感觉很开心。”志愿者周平平笑着说。截至7月28日,她已经在肥东县长临河中学安置点志愿服务了数十天,同她一起工作的还有她的妈妈牛和云。
    7月以来,我省遭遇连续强降雨,巢湖水位不断攀升,一度达到极值,沿湖的肥东县长临河镇防汛任务异常严峻。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7月19日,镇政府开始提前转移群众至安置点。长临河中学作为安置点之一,安置了290名受灾群众。同时,积极筹集抗洪物资,招募青年志愿者,积极发挥志愿者作用,宣传预防疾病知识,加强卫生防疫。在志愿者的队伍中经常能看到牛和云、周平平母女俩忙碌的身影。
    今年22岁的周平平是退役军人,目前是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三年级学生,家住肥东县长临河镇。放暑假在家的周平平得知家乡受灾情况后,主动联系当地政府,在妈妈的陪同下第一时间到安置点。“志愿者不嫌多的,大姐你也一同参加吧。”县志愿服务队队长龚英良对一同前来的周平平的妈妈说,这让牛和云喜出望外。
    “不瞒你说,我出门前窗户都上锁啦,早就做好准备了,就怕你们嫌弃我年纪大”。面对龚英良的邀请,牛和云爽朗地答应了。就这样,母女俩一起穿上了红马甲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他们照顾得很细心。”说起母女俩的工作,大家纷纷点赞。在安置点中,母女俩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参与搬运救灾物资、日常公共区域消毒、发放盒饭、检测体温等各项工作。作为本地人,她们总是最晚回家的一批,有时候甚至工作到晚上8时。周平平是学商务英语的,于是,她主动帮助安置点的孩子补习英语、辅导作业,课余时间陪同孩子们一起玩耍,深受孩子们喜爱。在青年志愿者和老人沟通出现困难的时候,牛和云就会主动询问,帮助老人解决问题。母女俩相互配合,一同上阵,成了安置点里一道特别的风景。
    在结束一天的志愿工作后,母女俩还会谈心聊天,交流心得体会,“妈妈,我原本以为安置点都是脏乱差的,但自己投入其中的时候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受灾群众都没有怨声载道,反而其乐融融,2020年,我们国家真的可以实现全面小康了。”周平平跟妈妈感慨道。
    在安置点,一声亲切的问候、一杯饱含温情的热水、一份鲜香可口的饭菜传递出暖暖爱心。这种温情、抚慰了离家的乡邻,延续了人间大爱,雨后终会天晴,期盼他们能早日回家。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实习生方楠,通讯员宁嘉惠、王利康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