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学院:以智为桥 为扶贫村持续“泵血”
05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2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7月2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22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铜陵学院:以智为桥 为扶贫村持续“泵血”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榕娟等 发布日期:2020-07-29 10:39:47

□本报记者  程榕娟
  通 讯 员  孙  科

  “《民法典》?这国家法律和我们小老百姓有啥关系?”
“大爷,这《民法典》和我们的关系大着呢,尤其是眼下,我们村在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学习《民法典》,这为增加我们的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呢。”
“真的假的?这《民法典》咋和老百姓的腰包还扯上关系了?”
“所以啊,今天这一课,我就给大家说道说道。”
……
日前,铜陵学院法学院教师倪明上了入职以来比较特殊的一堂法治课。上课地点从大学教室搬到了乡村,学生变成了学校定点帮扶村之一——望江县三河村的党员和群众们。在得知《民法典》与大家身边的土地承包、居住权、社会保障权等问题都有关时,村民们接连发出茅塞顿开的感叹声。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是党中央做出的庄严承诺。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做到脱贫不返贫是摆在众多帮扶单位面前的一个难题。尽管该校两个定点帮扶村铜陵市郊区周潭镇凤凰村、望江县三河村都已于2017年脱贫出列,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多方面原因影响,脱贫攻坚工作仍形势严峻。
基于这种情况,该校继续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在思想教育、就业监测、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精准发力,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各项脱贫工作落到实处。而这样一堂解疑答惑的课,正是该校落实思想教育工作的冰山一角。

“志智双扶”为乡村振兴注入内驱力

  “现阶段,一些贫困户的口袋慢慢鼓起来了,但是等、靠、要的思想还是存在的,甚至部分老百姓希望有贫困户头衔,不愿摘帽,这样就有政策扶持”。郑志强,铜陵学院驻三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作为一线基层干部,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很有感触。为了激发扶贫村,特别是一些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确保他们脱贫不返贫,该校在尽其所能进行经济帮扶的同时,更注重发挥专长解决志气贫困、思想贫困问题,定期邀请各专业学科教师授课就是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当天的教学中,郑志强一直坐在最后一排,看着村民们从疑惑、不相信,到提问、反思,再到最后的连连认同,真心觉得这样的一堂课上得值。“当时,贫困户何淼金在听完课后,就竖着大拇指说:‘原来身边的事情都和法律有关系,要不是听了老师的课,还真的不清楚。’”
郑志强说,发挥高校智力资源普及政治、文化、法律等知识,增长志气,输送智慧,能潜移默化地不断刷新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这正体现了高校智力资源的“造血”功能。
此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也是阻止返贫、提升“造血”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近年来,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进行教育扶贫也是该校扶贫的重要关注点。
杨林海是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由于成长过程中突遭家庭变故,成为了困境儿童,去年12月7日,该校对接三河村举办“大手拉小手,点亮微心愿”教育圆梦活动,杨林海填写的拥有新书本心愿卡被该校文艺学院的教师认领,不久之后,他便收到了一套全新的图书。除了杨林海,三河村还有60个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的微心愿被该校的五十多位党员教师认领,并帮助他们成功实现。
今年,该校将在前期试水的基础上继续传递“爱心接力棒”,计划下半年和三河村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形成结对帮扶,实现他们的微心愿。“我们希望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的教育重视,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馈赠和帮助,更是精神上的教益和鼓舞”。郑志强在憧憬未来三河村脱贫攻坚发展时,还是寄希望于下一代能够受到更好教育,为他们的家乡贡献力量,实现村子真正意义上的奔小康。
输血只是外援,造血才是内生动力。为持续助力贫困村脱贫不返贫,为乡村振兴提供高校力量。该校一方面加大对两个帮扶村教育的精准投入。2016年至2019年累计投入资金四十多万元,在三河村帮助开办幼儿园和三叉河小学、雷池乡中心小学改善办学条件,举办中小学校长研修班,与望江县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教育帮扶合作;安排凤凰村中小学生享受国家教育减免政策,实施大学和职业教育阶段的“雨露计划”;组织暑假期间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与留守儿童组成爱心帮扶。另一方面,该校把“智慧输送”看成是乡村振兴的源泉,结合自身财经特色和教育资源优势,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帮助凤凰村、三河村培养乡村振兴骨干人才上。该校通过举办乡村两级干部脱贫攻坚暨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及贫困村第一书记进修班、中小学会计人员培训班,邀请该校专业人员为村民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等,发挥该校作为高等院校对于扶贫村的人才和教育支持,促进高校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临界贫困监测”为脱贫上了道保险

  “3月由于疫情影响,我儿子复工难,驻村干部陈文勇得知后,很快就电话联系到我们,提供了我们生活上的帮助。”在说到驻村干部对于他们的关心时,铜陵市郊区周潭镇凤凰村贫困户王根发十分感激地说。
王根发因患有病疾,生活一度深陷贫困泥淖。“房瓦片脱落,家里农产品散乱堆放,甚至无处下脚”是该校驻村干部陈文勇刚接触王根发家的第一印象。但近些年来,王根发一家借助精准扶贫好政策,腰包鼓了起来:依靠村里的种植业,每年收入一万多元;儿子到公益性岗位上班,月月有工资,2018年已完成脱贫。
“虽然有的村民脱贫了,但是抵御各类风险还是比较弱的,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由于企业没有复工,村里一些产业发展也受到限制,大家收入减少了,我们必须对家庭收入来源依然脆弱的群体及时做好预警和帮扶”。最近,陈文勇正在挨家挨户地走访,了解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而王根发家就是重点监测户。
如何实现脱贫不返贫?特别是一些因病、因残导致的贫困人口,这是摆在陈文勇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干部面前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2020年开始,陈文勇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干部把村里的老弱病残群体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帮扶干部就是监测员,村民委员会就是“联络监测站”。“扶贫讲究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我们一直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这个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以及饮水安全、年人均收入是否低于贫困标准等判断是否脱贫、是否有返贫风险。” 陈文勇介绍道。
不仅仅是凤凰村,近年来,该校与两个扶贫村都建立了农户临界贫困监测体系,打造“校领导+处级干部+驻村干部+学生志愿者”四位一体帮扶机制。3月24日,校党委书记丁家云率队赴凤凰村贫困户家中了解他们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生活状况,“电话号码你们都要存好,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我们,我们也会来经常看你的。”每到一户贫困户家中,丁家云都不忘叮嘱。3月26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倪国爱带队赴三河村进行调研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在走访贫困户过程中,对于每一家的情况都会仔细聆听和记录,并协调解决问题。
作为落地在一线的该校驻村干部,更是农户临界贫困监测体系的核心力量。他们一直实时监测贫困户家庭情况,特别重点监测家庭的突发性困难和问题,建立预警监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其中,着重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宣讲和落实。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带来了新挑战。该校驻三河村干部石义海说,三河村作为望江县重点扶贫村,攻坚任务原本就很繁重,疫情防控给贫困群众外出务工、脱贫项目及时复工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用两手硬保障两手赢”。石义海说,疫情发生后,帮扶干部们创新工作方式,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开启了双线作战。针对就业方面,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直达服务。对于有工作能力的,积极提供企业招聘信息,或就近介绍工作,或承诺等疫情好转,尽力安排贫困户进厂工作;对于因病、因残的贫困户,因地制宜设置保洁、秸秆禁烧、劝返点驻守等一些公益岗位,让他们力所能及做一些事,保障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2019年以来,三河村推进劳务输出和就业服务,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为目标。驻村干部们在上级政府部门领导下,团结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干部,累计安排25人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安排52人在当地企业就业,23人在公益性岗位工作,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带动贫困户就业五十余人。

为扶贫村开设进修班

邀请专家考察樱桃种植项目

为扶贫村留守儿童点亮微心愿


高校教师当起扶贫产业“代言人”

  “大樱桃不知道能不能适应我们这边的土壤气候?不知道种植风险大不大?”前段时间,凤凰村的驻村干部陈文勇时常远眺田野忧心忡忡,为凤凰村新谋划的产业项目——大樱桃种植业感到一丝担心。
“既然跟我们自然条件差不多的村子靠种植大樱桃赚到钱了,我们就可以试试”。带着这样的想法,陈文勇和凤凰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干部经过多方努力,终于联系到了辽宁省大连市的一支技术专家团队。在疫情好转的3月,陈文勇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干部邀请专家团队到凤凰村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经过专业的实验检测,凤凰村的气候、土壤、水资源完全适合大樱桃的种植。
当听到这句话时候,陈文勇悬着的心落下了。今年5月,第一批大樱桃苗成功种植。“按照专家的推算,一亩10年之内可带来约10万元的收益。我们计划种植20亩到30亩,10年之内总收益预计可达200多万元。”陈文勇笑着说。
从瓜蒌基地、水产养殖、农畜养殖、大棚蔬菜、网纹瓜种植,再到现在的大樱桃种植等产业项目,该校一直尽其所能为扶贫村的产业发展“添砖加瓦”,投入扶贫资金,组织教授考察,联络产品销路,为抵制返贫风险再增添一份产业保障。
产业发展有起色,那销路口子哪里找?作为对口扶贫单位又能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呢?带着这样的问题,驻村干部和学校达成一系列的共识。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该校积极发挥线上的宣传力量为三河村和凤凰村农副产品“带货”,QQ、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经常会有一些产品展示、集中推介,让该校教职工了解贫困地区的产品,并为有需求的教职工提供便利的、常态化的交易平台。该校教职工们也以消费扶贫的实际行动推动扶贫产业“造血”。
“先前买过扶贫村的两只活鸭,感觉品质非常好,今天我看群里有大鹅卖,就又买了一只”。7月9日,该校教师侯立春看学校微信群有最新的售卖信息,第一时间就下单了。
“在疫情最严重的1月至3月,学校食堂以及部分教职工已经采购了价值四万多元的扶贫产品。平时也经常有同事主动来向我咨询最新农产品上架情况。”该校负责联系扶贫农产品售卖的教师盛昌明介绍道。
今年6月,该校工会向凤凰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集中采购价值九万多元的网纹瓜,爱心消费助力产业增收。据统计,2019年,该校总务处累计采购望江县、枞阳县等地农产品103万元。
“希望大家可以发挥‘人人关心扶贫,人人支持扶贫,人人参与扶贫’的精神,让两个定点扶贫村的发展能和铜陵学院的快速发展‘同轨同道’”。去年12月,丁家云到三河村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并进行座谈交流,分享该校以往几年对帮扶村实现脱贫摘帽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思路,并表示,铜陵学院作为高校扶贫力量的一份子,今后将继续发挥高校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创新思路,为确保脱贫不返贫提供资金、智力双支持。

学校驻村干部走访农户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