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我的青春在基层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0-07-29 10:27:59 |
我省高校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亲切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明确指出:“前进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 满怀“工业报国”之志 书写人生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饱含对广大高校毕业生的殷切希望,也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彰显了以民为本的使命担当。学校始终坚持深化综合改革,深入实施“三位一体”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整合资源,创新“云端”就业模式、搭建战“疫”空中走廊等系列举措,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学校2020届毕业生满怀“工业报国”之志,矢志在祖国各地、各行各业中锤炼本领、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将理想信念教育和就业观教育相结合,用心、用情教育、引导毕业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在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矢志奋斗 绽放青春之花
2019年,我选择到新疆塔里木油田工作,塔中作业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但是塔里木的石油先辈却不畏艰难险阻,在沙漠腹地打出一个又一个深井,采出源源不断金色石油,这让我深深明白,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认真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的职业选择。我将积极承担起一名新时代石油人的使命、责任,以青春之我矢志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服务基层 服务人民 今年,无数志愿者奋斗在疫情防控一线,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坚定了我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决心,现在我光荣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即将奔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教育局从事基层教育工作。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勇敢承担起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在磨砺自己的同时积极回馈社会。 毕业生的“强心剂” 工作者的“定心丸”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指导毕业生工作的“指南针”,给今年特殊时期高校就业工作者吃了一颗“定心丸”,为广大毕业生注入一针“强心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关键是要落实到指导就业工作、服务毕业生中,对于安徽农业大学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弘扬“大别山道路”精神,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安徽农业大学理学院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落实“六稳”“六保”的具体举措,坚持就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就业服务贯穿学生求职全过程,以“双贯穿”扎扎实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始,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开始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个学期都侧重不同的方面,分阶段开展“职业能力准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求职面试方法与技巧”“就业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适应与发展”专题教育,结合简历设计大赛、职场模拟面试大赛、校友报告会、就业和考研经验交流会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全程就业教育。同时,该学院以“三聚焦”着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聚焦就业渠道拓宽,动员教职工、校友、校企合作单位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岗位;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成立考研指导工作室,全程为考研升学毕业生提供精准的考研指导,在今年的考研工作中,有两个专业的升学率超过了50%;聚焦精准就业指导,切实做到湖北籍特别是武汉籍毕业生和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100%就业。针对当前还未及时就业的毕业生,该学院已经制定了离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制度,后期将继续做好高质量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这是每一个青年的幸运 很幸运能够在前往四川参与基层工作前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它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也更加坚定了我进行基层志愿服务工作的决心和意志,能够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认可,对自己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克难前行青春有为 我看完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感受颇多。回想起大一刚入校时就看到了学校对于西部计划的报道与宣传,看到学长、学姐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扎根边疆奉献青春的事迹,心中感慨万千,自那时起西部的种子便在心中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黄慧整理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