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返乡青年 广植青春 教育扶贫的“定制化套餐” 张平文:手艺人与他的“快手”直播 书记说
06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2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7月24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2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灵璧县:返乡青年 广植青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黄慧 发布日期:2020-07-24 10:24:45

  “这是阳光玫瑰葡萄,在日本要卖1600元两串”。原本铁了心不回来务农的张培如今骄傲地向记者介绍他的这些宝贝“孩子”。近年来,灵璧县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在明确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的同时,重点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农民企业家等群体建设家乡,取得了突出成效。
  这里是我的根
  张培于15岁辍学后便跟随父母在浙江省温州市打工,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从小摊贩成长为饭店老板,生活富足。“农村的条件差,种地太苦了,而且收入微薄,我是真不愿意回来。”张培说,“但是这么多年在外面还是没有归属感,有老人、孩子在的地方才是家。”
  1994年出生的李宇强是宿州市劳动模范,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经营着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很多同专业的同学毕业后并没有从事农业工作,因为务农是真的太苦了,他们更向往城市的灯红酒绿”。当被记者问到为何要回来,他解释道:“我在农村生长,这里是我的根,农业总是要发展的,农村总是要建设的,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不怕苦。”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2013年,张培回到家乡灵璧县虞姬乡虞姬村,搞起了温室大棚,种起了沙瓤西红柿。“那时候每天在棚里面工作10个小时以上,腰直不起来就跪在地上往前爬。”张培回忆道,“白天干活,晚上还要从网络、书籍和亲朋等多个渠道学习种植知识。”很快,这个“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当年西红柿大丰收,卖上了好价钱。随后,他尝试了种植葡萄、玉米、豇豆、草莓等多个品种。2019年产值1200万元,净利润350万元,带动105名贫困劳动力,户均增收一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增收七万元。
  “您好,我是团县委的张晓静,我们有个培训想邀请您来参加”。接到电话的张培很激动,但很快就拒绝了。“去培训太耽误工时了,不如多种地多赚钱。”通话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张晓静像哄孩子一样劝说着张培,最终张培勉强答应去看一看。“经过培训,我才知道自己的思想有多落后。现在,我都是主动问有没有培训。在那里,不但能学知识,还能认识很多有想法的年轻人”。张培和李宇强就是这样结识的。
  在农村,秸秆和牲畜的粪便处理是块“心头病”,而在学成归来的李宇强眼里这些都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宝贝”。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就是秸秆原料的收、储、运及炭基有机肥项目。2016年以“循环农业”的理念代表公司参加安徽省第一届“赢在江淮”创业大赛,获得唯一团队第一名。2017年经过灵璧县农业委员会的介绍,他承租了灵璧县园艺二场550亩土地,成立了灵璧县下楼镇穗丰家庭农场,是我省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李宇强遵循农业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建立稻虾连作生态养殖模式,把发展农业生产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凡是有能力出去打工的都出去了,留下来的大多经济条件特别差。我的日子过好了,我想让乡亲们也过上好日子”。回想起2018年初的大雪,张培湿了眼眶:“眼看大雪就要把大棚压垮了,又正值过年,乡亲们却能全来帮忙除雪。雪漫过靴子化成了水,大家把水一倒接着干,一直干到天黑,挽回了我的损失,不然这些年我都白干了”。张培的浩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借助土地流转,帮助农民变股东。现目前,流转土地700余亩,涉及农户200户,其中贫困户10户。在土地租金上给予贫困户1200元/亩·年的土地流转费,高出一般农户200元/亩。在农户自愿基础上,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已实现贫困户入股292户,入股资金277.1万元。在每年获得10%保底收益的同时,享受盈利分红,共吸纳贫困户247户234万元,经过两年到三年,贫困户原始入股资金到期后,保证贫困户在合作社中依然拥有股份,长期收益。入棚务工贫困劳动力83人,每人年均可务工6个~10个月,月工资2000元,基本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虞姬乡后桥村的崔秀兰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于2014年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和合作社的培训下,该户很快掌握了大棚果蔬的种植技术。目前务工每月工资2000元,合作社计划采取“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与该户合作发展,租赁给该户一个温室大棚,预计每年增收三万元以上。杨疃镇杨集村的李星星因先天性肢体残疾于2014年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该户通过在基地务工,每月收入2000元。
  已经大学毕业的董辉(化名)今年又回来看望李宇强了。董辉是孤儿,是灵璧县游集镇九集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宇强对他关照有加。大学开学后,得知董辉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李宇强立即赠予。“授人以鱼”的同时,李宇强不忘“授人以渔”,开展专项技术座谈会提升乡亲们的养殖水平,并免费提供饲料和肥料,帮助养殖户们提高产品质量及销量。公司在秸秆收、储、运过程中向社会提供六十余个临时就业岗位,秸秆回收每年每亩可增加农民收入240元~350元,且贫困户的秸秆回收价高于市场价10%。
  在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像张培和李宇强这样的青年劳动力的回潮流此起彼伏,他们将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带回家乡,实现了“创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乘法效应。

张培向客户介绍阳光玫瑰葡萄

乡亲们在虾稻生态农场劳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