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寓山的“二亩半” 故乡的芍药花 皖江晨曦 眼镜老师
16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2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7月2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20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仙寓山的“二亩半”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立新 发布日期:2020-07-22 11:02:21

□合肥市庐阳区教育体育局  杨立新

  听石台人说,石台的仙寓山上有个“二亩半”,乍听,以为是个旅游景点,再听,原来是个有名的茶园,顾名思义,占地小产量少,根本就无法走向市场。只有当地人才知道这“二亩半”的茶有多好喝,对于爱茶的我来说,“二亩半”,极具诱惑力。
  很有幸,石台县农业农村局的朋友带领我们一行人,沿着仙寓山的七彩玉谷,一路上山,寻觅这传说中的“二亩半”。
  七彩玉谷,一条长长的峡谷,两边青山对立,林木葱茏,繁花杂树,郁郁生机,紫杜鹃盛开在绿树丛林间,一路向上,不时可见。偶见红杜鹃,灿烂一片,似火,红艳艳。峡谷中的巨石蜿蜒向上,如龙卧山谷,红绿相间,雨水浸润,格外醒目;或有大型方石横亘谷中,如巨兽,黑绿一团,上有厚厚的绿苔,“巨兽”脚下,古树相依,老根遒劲,盘根错节;或有深潭掩映在奇形怪石之下,哗哗的山泉没入这无底的深潭中,瞬间无声,如曲中的休止,戛然而停,这深潭的美,让你静默凝视,竟然无语能形容。
  一路美景,不知不觉来到了山谷的尽头,龙门里,海拔800多米,山头云雾缭绕,山间竹林一片,绿,融在这白茫茫的雾气中。一股清新的气息迎面而来,这就是仙寓山的“仙气”吗?几座白墙黛瓦的平房,掩映在绿树丛中,不远处可见一块块茶园,一棵棵、一簇簇的绿,传说中的“二亩半”?
  一位身材高大、精瘦爽朗的汉子迎面走来,远远地裂开大嘴朝我们笑着。他,就是这“二亩半”的主人,也是“二亩半”所在的大山村的主任——刘建春,刘主任带着我们去“二亩半”。原以为,可以去他的茶屋里喝上一杯“二亩半”,哪知“二亩半”目前还未采摘。高山茶,一般都要到四月底才可以采摘。
  这天,恰是谷雨节气,春雨淅沥,空气氤氲,大山里的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很高,一口气都能吸到心底里。我们沿着七彩玉石铺着的石径走向茶园,石径上铺着的七彩玉石是那么美,随意拾取一块都可以放到文人的案头。或红,或紫,或绿,或黄,或斑驳杂色,石径弯弯,弯弯石径边,畦畦茶园。
  “刘主任,这就是‘二亩半’?”
  “不是”,刘主任笑着摇摇头。
  一座木桥横跨山涧,山谷小溪奔腾而下,这可是源头山泉水啊,用这水泡茶,绝佳!可惜,没有带桶,如果再来石台,一定带上几只大水桶,装满这仙寓山的山泉水。这800多米高处的山泉水,这“二亩半”茶园边的山泉水,该是如何的甘甜。好水泡好茶,想着,想着,竟然已经美滋滋的了。
  爬上缓坡,我们来到了山头的一片茶园地,这就是传说中的“二亩半”了。几位山民正在挖笋子,茶园的东边、北边渐高,山林覆盖,郁郁葱葱,雾气弥漫。西边是一片竹林,高高的山竹被风吹向一边,匍匐着身子,都快接近地面。竹林无语,但我分明听见,一息尚存,决不倒下。
  茶,一株株,分布在二亩半的茶园中,看不出有多茂盛,但叶子厚实饱满,植株挺拔,每一根老茎的上端,都有着一个嫩黄的牙尖,紧抱、挺立、俊美,雾气和仙气的洗涤,清风和绿意的荡漾,这黄绿的芽,出落得美若天仙,恬静清雅。
  茶园的入口处,也就是“二亩半”茶园的南边,伫立着一块长方形的黑色大石碑,不远处,散落着一个圆形石碑,似江淮之间的农具——大磨盘,还有或长或短的条石随意散落在茶园的一角。疑惑间,刘主任开口了:“听我来讲讲二亩半的故事。”
  “很多年前,有位女子檀氏,嫁为人妇,新婚甜蜜,可不久丈夫就去世了。于是,村里人张罗,又给她找了一户人家,但结婚不久后丈夫又去世了。于是,这位檀氏便被当地人认为是个‘克夫星’,从此,没有人再娶。檀氏便在伤心绝望之余,愤从悲起,找来一匹马,策马扬鞭,一路飞奔,来到了仙寓山的尽头——龙门里。喝山泉水,吃野菜野果,居住在仙寓洞里,日夜辛劳,开辟了二亩半的茶园,种茶为生,修身养性。
  后人得益于这‘二亩半’茶的甘甜和美好,更被檀氏不屈从命运的故事而感动。
  大明万历十三年,檀氏过世,仙寓山的山民们为她树碑立传,并埋葬在‘二亩半’茶园的南边。”
  刘主任讲完故事后,指着被雨水淋湿的大墓碑,告诉我们碑文的内容及落款,大明万历十三年……看来,“二亩半”,不是一个传说,而是石台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了。
  “这二亩半的地形,是一个凤的形状。”刘书记又补充道。我想象着,这许是人们对于檀氏女子的附会吧,总之,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子,被石台人称作檀仙姑,她是有仙气的,仙寓山是住着仙人的山。
  作为爱茶之人,自然心中升起无限敬意。面对湿漉漉的黑色大碑石,面对多年前的檀仙姑,我拜了三拜。
  这“二亩半”的茶,究竟何味?千年的古茶树,800多米的海拔,一年四季,雾气浸润,阳光普照,山风送爽,竹林婆娑,溪声相伴。“二亩半”茶,长成了何种滋味呢?
  刘主任说:“‘二亩半’的茶,有浓浓的米汤味,香哦!”
  边上的一位山民说:“ ‘二亩半’的茶,单喝不明显,如果把几种茶放在一起比较着喝,那就不同了,有肉汤味,鲜美得很呢。”
  可是,“二亩半”的采摘还有三天时间,我们等不及品尝了。摘一叶新芽,放入口中,细嚼慢品,果不见一般茶的苦涩,有一种甜,有一种仙,香气满舌间。同行的朋友,一一如我,掐下一枚牙尖,放入口中品味。
  带着二亩半的香甜,我们从西边的竹林穿过,恋恋不舍,依次下山。绿色的竹林,绿色的石径,这石径似乎是被竹林染绿了,拍出照片来,是一幅极美的画。蜿蜒的石径,铺在枯叶之下,踩在上面,柔软而有弹性。细雨仍是淅沥,空气异常清新,直入心里,我下意识地深呼吸,深呼吸。
  “这是离天最近的地方。”不知谁说了这么一句。
  “是的,在离天最近的地方,我们漫步在雨中的竹林里……”刘主任开始诗意起来了。
  两块整木铺成的小桥,横跨下山途中的一条小溪,多么“奢侈”的桥,走在两块整木铺成的木桥上面,自然放慢脚步想感受一下。桥下,山泉水潺潺而流,七彩石被洗得鲜红、鲜绿、鲜黄,水流溅起的水花鲜白、鲜白……仙寓山的溪涧中,流淌的是诗意,是仙气,那大山村的刘建春主任自然就是诗人了。
  我默默地想,这诗人做出来的“二亩半”,究竟是何滋味?米汤味,肉汤味,还是鸡汤味?一定有诗味……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