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学院:资助育人情暖校园
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2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7月2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20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宿州学院:资助育人情暖校园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通讯员周莹 本报记者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0-07-22 10:44:55

  “说实在的,我真的舍不得离开母校。在我孤立无援的时候,感受到学校资助的温暖。如果没有学校的资助,我很难撑下来”是宿州学院2016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李德保在毕业答辩时感言。四年来,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和扶持犹如光和热,温暖、激励着他。李德保是个孤儿,刚入学时,他所带的费用仅够半学期的生活费。辅导员了解情况后,主动为他办理了校内助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毕业前,辅导员为他牵线搭桥,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如今,他通过校园招聘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李德保只是宿州学院资助育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校通过资助育人系列举措,助力学生自立自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精准施策  确保应助尽助

  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励志成长、成才,宿州学院多年来全方位、多渠道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积极探索国家资助政策与校内资助政策分项实施、齐头并进,不断创新校内资助途径和方式。校领导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召开资助工作座谈会,让大家集思广益,将国家资助政策与校内资助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校内资助途径和方式,体现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和支持,确保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为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奋发成才,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该校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奖,一等奖奖励2000元,二等奖奖励1000元,三等奖奖励500元。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该校设立校内助学金,分为两档,其中特殊困难学生资助1000元,困难学生资助500元。
  为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爱校护校、勤恳劳动、担当责任,激发学生崇尚劳动、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在校内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每年投入180万元左右,提供600多个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在岗位锻炼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工作时间,每个岗位通过劳动可以获得每月400元至528元不等的岗位补助。
  此外,为帮助因突发情况而造成临时经济困难的学生度过难关,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学生临时困难补助,标准是每生1000元至2000元。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实施了一系列暖心的措施。在精准摸排基础上,对受疫情影响的185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每人1000元的临时困难补助。为确保受资助学生能利用网络开展学习,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等特困学生家中未安装无线网络的现状,给予3777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赠送两个月爱心流量包,资助金额达二十多万元,保障“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并在疫情防控专项资助工作中,以“特事特办,效率优先”为原则,简化申请审批流程,依托互联网模式,实现高效资助、应助尽助。
  对于因病致贫的特困生,资助专干会及时向校领导汇报,举全校之力给予帮助。2019年2月12日,外国语学院学生方遥被诊断为左腿骨癌。学校向方遥提供了2.5万元的资助,并且为方遥免除四年的学费,校领导先后两次带着慰问金前往方遥家中慰问。同时,全校师生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爱心捐助活动,累计为其捐款达六万多元。

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走访慰问

校内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岗位锻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召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给予更多温暖和关爱


资助育人  催生榜样力量

  2019年8月2日,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2016级学生张琼丽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宿州市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当天,这袋“生命的种子”帮助江苏省一名12岁血液病患者重燃生命的希望。“我希望受助者在移植手术后能够健康长大,将来像我一样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张琼丽说。
  捐献当天,校领导前往医院看望、慰问,并号召全校师生学习张琼丽的爱心善举,学习她身上新时代大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9年12月16日下午,文学与传媒学院召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事迹表彰会,表彰的主角是做好事不留名的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张会。
  2019年7月31日下午,张会在暑期社会实践返校途中,经过宿州市城东加气站时,对因车祸重伤的东二铺村民杨鹏飞及时施救、拨打报警电话、处置险情,直至120到来后才离开,做了好事不留名。后受助人多方寻找,终于找到张会,她多次婉拒了杨鹏飞的谢意。“只记得在万念俱灰之时,迷迷糊糊地感觉有一位女性冲进人群,在我身边蹲下,不断询问我的身体情况和家人信息,联系我的家人,给120打电话,期间不断地鼓励我……当我被抬进救护车时,陷入昏迷前看到的最后一眼是她默默地消失在人群里”。杨鹏飞表达感谢并赠送了锦旗。校党委副书记蔡之让指出,张会的义举是该校长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具体表现。
  2019年,商学院2015级会计学专业学生朱彗中因品学兼优,获评“扶贫助困类”安徽省“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提名奖。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朱彗中大一时加入了该校益起来爱心社,成为支教教师,在该市埇桥区西二铺乡葛林小学和朱仙庄镇三铺小学支教,教授音乐、美术和英语,成为学生们喜爱的“朱老师。
  近年来,宿州学院坚持育人导向,强化资助育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引导受资助学生自立自强、全面发展,涌现出以宿州市首例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张琼丽、见义勇为典范张会、“扶贫助困类”安徽省“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朱彗中等一批善进取、敢担当、乐奉献的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心怀感激之情,传递爱的力量,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表彰做好事不留名的新时代好青年张会

 

完善体系  让资助贴心更暖心

  2019年7月29日,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陈希原等一行专程到宿州学院调研学生资助工作。在听取汇报、交流后,陈希原充分肯定了该校在学生资助工作方面的扎实工作、主要做法及育人成效,并勉励大家要一如既往地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一要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系统,主动加强和各相关部门的联系,加强各部门数据共享;二要做好困难认定工作,做到精准认定;三要加强诚信教育,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引导学生回报社会。他指出,高校要重视资助育人工作,国家和全社会对高校的投入最大、资助政策最多、开展资助育人的条件最成熟,最应该而且最有条件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同时,陈希原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改革,对政策落实、资助育人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希望高校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在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征程上,把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推向新的高峰。
  近年来,宿州学院用足、用活国家和校内资助政策,上下同心,涌动一股爱的暖流。自2016年以来,该校每年受到资助学生达五千多人,资助资金达两千多万元。其中,2019年校内资助经费提取651.7万元,占全年学校教育事业收入比例7.21%,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四年来,八千多万元的资助温暖了两万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下来,该校将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校内资助体系,综合采取减免学费、发放特殊困难补助、拓宽勤工助学等资助渠道、吸纳社会捐助等方式,打好“组合拳”,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总之,好钢用在刀刃上,资助要资出公心导向、资出内心动力,激发奋进的力量。

点评

坚守资助育人初心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宿州学院党委副书记  蔡之让

  宿州学院在严格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夯实校内资助体系,近三年从事业收入中提取分别为5.92%、7.46%、7.21%的经费用于校内资助,以校内优秀学生奖学金、校内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临时困难补助等形式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实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通过不断努力,实现了在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全面保障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涌现出以宿州市首例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张琼丽、见义勇为典范张会、“扶贫助困类”安徽省“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朱彗中等一批善进取、敢担当、乐奉献的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心怀感激之情,传递爱的力量,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学校将进一步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讲好受助学生诚信故事和励志故事,激发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反哺国家、社会的资助恩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