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皖江工学院办学之道
□刘 双 王玉珏
本报记者 黄 慧
张德伟,皖江工学院2008级学生,在读博士研究生,现任安徽华旗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20年,他作为核心骨干成员、参加了科学技术部、中国工程院立项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环境风险防控”之“医院废水应急移动强化消毒与病毒传播控制技术”项目研发。
创办仅12年的皖江工学院是如何培养出张德伟这样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校长吴继敏反复强调的“教学管理的事一定要多听教授们的话”解密了这个问题。
以副校长阮怀宁、专业负责人周志芳、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朱昌平等为代表的六位二级教授是学校的骨干力量。二级教授一般是高校、研究所的负责人,在相关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皖江工学院充分发挥教授们的力量,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区域协同合作,打造高质量师资体系,使学校桃李芬芳。
张德伟项目成果
深入教育的“田间地头”
在皖江工学院,无论是校长还是教授都必须扎根教学一线,深入教育的“田间地头”。在河海大学任教时,一周才上四节课的朱昌平在担任该校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后,主动要求一周上16节课,且以实验室为家,日夜值守。“深入教育的‘田间地头’从学生的茁壮成长的过程中看到希望,感受到当教师的价值。”朱昌平教授说,“课堂才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坚守课堂是我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未变初心。”
据统计,在该校像朱昌平这样每年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有292人,省级、校级以上教学名师21人,共计约3.49万课时;每年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教授有203名。而教授们的课堂教学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2016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周宇赫说:“我的老师基本都是教授,他们都是有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专家了,讲课很有趣,特别注重实践。在这里上课,会爱上学习、爱上实验。”今年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的张朝辉说:“是我的大学给了我自信,让我下决心向顶尖学府冲刺。”
除课堂教学外,该校注重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每天和学生泡在一起,悉心耕耘创新创业教育事业,朱昌平琢磨出“三导制”和“面向应用的三层次实验”教学法,使创新创业学院成为该校国家级专利发明的“摇篮”。
“三导制”:一是导师制,学院共有20位领衔导师负责160个课题,每位导师重点指导八位学生,每位学生负责一个课题团队;二是导生制,每位学生作为组长组成5人~14人的学生团队,负责本组课题的实验研发;三是导学制,每两周召开一次项目交流会,所有负责人汇报实验进展和所遇难题。“面向应用的三层次实验”:第一层次是基础型实验,旨在让学生熟悉实验室操作流程,理解学科的基本知识;第二层次是提高型实验,旨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第三层次是创新型实验,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制作出专利作品。
近期,朱昌平申请了三个国家级项目,带领着学生做课题研究。被问到会不会感到有难度,周宇赫笑着说:“在其他学校,很多研究生没机会参与国家课题,这么宝贵的学习契机我很珍惜。老师经常鼓励我们,个人能力是无限的,我能从中获得自我提升。”读大学的四年里,周宇赫在朱昌平的指导下申请了32项国家专利,其中包括4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外观设计专利,并注册了科技创业公司,拟将实验室成果推向应用。张朝晖说:“在研究生复试环节有实验操作这一项,进入实验室那一刻我就信心倍增,因为这个实验项目和实验器材我太熟悉了,在学校做过太多次了。”
该校立足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定位,力求让每一位毕业生都有自己的专利作品,熟悉各种实验。
创新创业学院学生
实现专业与学科“同频共振”
2011年,该校地质工程专业开始招生,自2015年第一届毕业生以来,每年学生考研录取率都稳定在20%以上。2020年,录取率更是高达25%。这与周志芳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密不可分。
2020年,该专业学生姚佳枔被河海大学录取,他说:“进校时,周志芳就给我们新生做了专业介绍和职业前景介绍,让我们了解专业的特点,知道了今后四年要学什么、本专业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从那时起,我就坚定了考研的决心。”
该校现有本科专业32个,专业负责人中教授17名、副教授15名。每年新生进校时,各专业负责人们都会开展专业教育第一课。
周志芳对于每年新生开学第一课会亲自准备、现场为学生讲解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就业前景等情况。他坚持从学生进校开始就强调专业特色,抓专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形成专业意识、培养专业情感,从而做好四年的学业发展规划。
周志芳不仅关注学生教育,还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指导青年教师共同推进一流专业建设。面对评估工作指标要求高、资料整合困难大的问题,他指导教研室研究了专业评估的各项要求,细分评估指标体系的九大项内容,咨询相关专家,指导青年教师找短板、补缺漏,完善评估支撑材料。
青年教师张俊说:“专业评估时,我们都没有畏惧。因为周志芳教授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也是国内高等教育方面的专家。周教授指导我们教研室,我们有安全感,也有信心。”最终,省专家进校评估时,对该专业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行业专家的带领下该专业于2015年入选省振兴计划新专业建设,2019年获批省级信息化地质学类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2020年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在日常工作中,周志芳发挥专业负责人的引领作用,每年都会安排河海大学的副教授、博士为学生上课,让学生享受“双一流”学校的高水平教学。周志芳还关心青年教师成长,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该专业青年教师高质量快速发展,共发表SCI、CI、EI论文23篇,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4项,出版教材5部,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3项。
周志芳作地质工程专业情况汇报
用“改革引擎”激发民办活力
阮怀宁,2018年进入该校,分管教学管理工作。他曾参加江苏省教学改革项目,有近30年的教学经验。他认为,“皖江工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今后学校要围绕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民办大学的活力”。他全面审视该校后,决定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着力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所有年轻院校必须参加的评估工作,也是高校办学必须跨过去的“门槛”。“我曾经参加过江苏省数十所高校的评估工作,熟悉周边地区高校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管理标准,江苏省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模式中有很多经验可以供我省高校借鉴”。因此,阮怀宁主动挑起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大梁。
2019年10月,阮怀宁主持召开该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动员大会。会上,他动员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按照“早动员,全参与,稳推进”的原则,2019年至今,他先后组织18次专题研讨会,探讨江苏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成功经验。每隔两周,阮怀宁就会召开例会听取工作汇报,提出改进意见,明确后续工作方向。他牵头负责完善逐级负责的评级工作机制,激励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资金、人力、物力保障机制,完善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阮怀宁认为,“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地方需要的高水平专业,进一步完善专业体系,才能明晰学校特色”。他主持开展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优化了培养方案修订流程,融入了专业认证思想,引入了行业企业专家,使培养方案更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他还主张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专家、教授的作用,对学校专业建设、成果推广等领域的教学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监督指导,专业建设高质量、严标准。高度自由的学术环境,不仅吸引了更多高水平专家、学者到校安心工作,还确保了办学方向不偏差、学科质量有保障。
自2018年以来,该校与江苏省等多个省、市开展合作,先后建立实践实习基地50个,聘请行业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等实践专家对口参与专业学术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同时与企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使学生教育紧跟时代需要,不脱社会需求。目前,地质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已成为我省一流专业,巩固了以工科为主、以水利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专业结构。办学以来,该校为周边省、市单位培养了近2.5万名高质量人才。
校长吴继敏认为,“民办学校的第一要素是师资质量”。他坚持让教授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行使高度的话语权,利用高水平二级教授的治教、治学理念来影响中层干部,培育年轻教师,建设老中青教师队伍,真正实现“让教授说了算”。
2019年底,合肥市召开了第十一届长江三角洲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会议明确,2020年长江三角洲教育将率先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师资、教育规划等若干领域进一步加强协同。吴继敏认为,长江三角洲的融合发展将为皖江工学院带来更多契机。
面对近年来我省高校人才流失趋高的现象,吴继敏主张学校“逆流而上”,逆向引进大批江苏省的专家、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为该校教育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他还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技平台建设方面科学谋划,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三位一体”发展战略。2019年至2020年,已批准立项省级、市级重点学科和科技平台15个,聘任11位博士生导师作为学科负责人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这些行业专家的加盟,使学校教育发展战略体系更有质感、方向更明确,他们形成了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合力。紧跟时代步伐,着眼区域合作,逆流而上,发挥人才优势,深度贡献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一直坚守的社会责任。
目前,在这些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引领下,皖江工学院学风浓厚、校风正向,全体教师集中发力,已形成师资力量高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喜人局面。
阮怀宁主持2019年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动员大会
校长吴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