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小将”筑牢“青春堤坝”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1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19期  下一期
“防汛小将”筑牢“青春堤坝”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0-07-17 10:46:50

  持续降雨导致长江水位居高不下,防汛形势依旧严峻。7月14日22时,我省减灾救灾委员会将我省救灾应急响应等级由Ⅲ级提升至Ⅱ级。党有号召,团有行动。连日来,我省各地各级团组织闻汛而动,倡议团员、青年积极投身防汛抗灾,招募志愿者组建青年突击队,乘风破浪,向险而行,筑牢“青春堤坝”。

“防汛小将”们的一天

  7月14日一大早,陈思远已经记不清多少次踏上马鞍山市博望区石臼湖的堤坝。他一边观察汛情,一边向坝上的“土专家”请教防汛抗洪经验,开启了紧张而忙碌的一天。
  95后的陈思远是博望镇团委委员,防汛现场被大家伙称为“防汛小将”。“现学现卖”,陈思远带着刚刚学到的防汛技术和注意事项,到应急室向参与防汛的群众宣讲。水涨一寸,坝固一尺。防汛抗洪形势严峻,容不得半点懈怠。护堤,巡堤,搬运防汛物资,他总说自己年轻,毅然冲在最前面。
  7月6日,博望区防汛等级进入Ⅳ级响应。陈思远主动要求前往最艰苦、最锻炼人的防汛抢险一线,每天加班加点,起早贪黑。五天五夜不洗澡,每日睡眠时间不足五小时,与一线群众同吃、同住、同战斗,截至记者发稿已经连续一周没有回过家……陈思远表示,汛情一天不解除,他就要在石臼湖新沙路西侧的防汛站点坚守到最后。
  博望镇西城村共青团员孙强自参与防汛抗洪以来,一直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成员战斗在最前线。他们每间隔一个至两个小时就要巡埂一次,清理排水管道,开挖导渗沟。在前线值班一周的李强说:“作为共青团员,为家乡的防汛工作出一份力,感到光荣而自豪。”
  团博望区委书记冯聪介绍,该县先后动员区直属机关团员、青年278人,组建青年突击队9支。同时依托基层团组织动员团员青年431人,先后承担巡埂查险、日夜巡逻、驻点值守、坡面清障、卡口拦截等工作,同时,按照区镇防指要求,做好接电拉线等后勤保障工作。
  这些天,马鞍山市像陈思远、孙强一样冲锋在前的“防汛小将”还有很多。在当涂县江心乡吉余村大埂上,总能看到返乡大学生张毅忙碌的身影。戴着眼镜的他虽然看起来斯斯文文,可做起清障工作来却有模有样,毫不懈怠。“小伙子确实不错,别看他身材单薄,但在清障过程中却很给力。”说起张毅,乡亲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张毅是吉余村人,成都工业学院学生,目前放假在家。7月7日,当涂县防汛应急响应由Ⅱ级提升到Ⅰ级。吉余村宣传动员村民参与埂堤沿线清障工作,得知消息的张毅立刻赶到村部报了名。“能够为保卫家乡出一点力,是我应尽的义务,对我来说是一种成长的历练”。张毅说,加入防汛队伍后,真正感受到了身上的担子和责任。
  7月9日,团当涂县委向该县团员、青年发布倡议,越来越多的“后浪”主动加入防汛队伍。团县委书记杨桂明每天都要赶赴大陇镇协助做好防汛减灾工作。四年前,他作为乡镇分管负责人,曾包保防汛埂段,在大堤上学习了一些防汛知识和实践方法。四年后,虽然身份转变,但是责任与初心从未改变。
  汛情出现后,团马鞍山市委招募、组建了市青年突击队,队员们随时待命,哪里有险情,就冲向哪里。含山县团员、青年有序参与巡堤查险、值班值守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和县乌江镇鼓南社区团支部书记秦佳去群众家查访受灾情况、转移人群;乌江镇石山村团支部书记杨靖冒雨将老人背出,转移安置到安全区域;功桥镇团委书记尹鹏鹏每日巡埂,查看洪水水位线……该市团员、青年在防汛抗洪中不怕苦、不怕累,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共青团员的青春底色。

和县乌江镇石山村团支部书记杨靖冒雨将受困老人挨个背出安全转移

博望区博望镇西城村共青团员孙强(右)在疏通沟渠


与洪水较量的青年突击队

  “当时情况确实比较紧急,也没有想那么多,就想着赶紧把人先救出来”。7月7日,歙县遭遇洪涝灾害。上午7时,歙县经济开发区一家汽车零配件企业内水位暴涨。宿舍内八名工作人员和一名儿童被困,情况危急。在铲车护送下,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方依严第一时间赶往事发地点。当时,生产车间已经被洪水淹没,所有设备都浸泡在水中,九名被困群众正站在两米高的支架上等待救援。见状,他毫不犹豫地跳进洪水中施救。
  雨不停地下,水不停地涨。为了尽快解救被困群众,方依严一边不断与被困人员交流,安抚他们的情绪,一边砸破窗户,让9名群众爬上铲车进行转移。历经三个小时,方依严成功救出26名群众。洪水退去后,他继续参与青年突击队,协助企业开展灾后重建。
  连日来,黄山市汛情形势严峻,该市各级团组织组建青年突击队110支,招募青年志愿者4000余名,聚力打赢防汛抢险战役。
  7月11日上午,由团市委组织的一百五十余名青年志愿者在歙县经济开发区集结。大雨侵袭后,洪水虽已退去,但遍布各种垃圾、杂物和淤泥的厂区仍旧一片狼藉。志愿者们来不及相互认识、寒暄,就迅速投入到灾后清淤工作,助力企业尽快复工复产。
  现场,志愿者们深入车间、仓库、厂区道路,清除淤泥、垃圾,整理产品包装物,排放积水,厂区到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中有刚满18岁的学生、暑期返乡大学生、扎根黄山创业的青年企业家、农场主、医生、公司员工等。
“八小时的奋战,满身泥水,筋疲力尽,但收获满满。”团市委副书记龙晓玲参加完清淤工作后感慨道。黄山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朱殿华介绍,接到团市委招募令后,协会组织了20多家企业近50人参加活动,帮助当地企业尽快走出难关。市青年联合会委员黄文参加了当天的活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要让企业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他们尽快重拾信心、恢复生产。”
  连日的大暴雨,该市多个县(区)汛情紧急。7月7日清晨,黄山区龙门乡龙门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团支部书记周云辉在下组巡查时发现连接龙门村和秀湖村七个组一千多位村民的交通出行要道小龙坑桥的桥面已被湖水淹没,70米长的桥面上最深处湖水已超一米,直接阻断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周云辉立即向乡党委、政府报告,并第一时间按要求启动应急预案,调集人员布置安全警示牌和警戒线,同时快速架起临时摆渡点。党员、团员青年志愿者迅速到岗,充当“摆渡人”。洪水退去,“摆渡船”已休船,但青年突击队仍在桥头值守,确保平稳度汛。
  风雨中的祁门县柏溪乡到处都有青年突击队忙碌的身影,抢险,巡逻,内勤,他们样样抢着做。当得知新联村九都山上群众因道路受损、车辆无法通行、生活物资严重缺乏时,青年突击队立即展开行动,连夜备好物资,天刚亮就徒步五千米上山,将救灾物资送往受灾群众、贫困户的手中。
  “我在村里住了好几天了,不敢走,担心夜里雨又下大了,村里我最年轻,我人在这里大家会安心些”。黟县西递镇石印村青年干部孙笑宇是该镇防汛救灾青年突击队成员。防汛救灾,团员、青年不缺席,在行动。

团黄山市委组织青年突击队助力企业灾后恢复生产

祁门县平里镇青年突击队道路清障


堤坝上的最美风景

  7月13日下午,郎溪县飞鲤镇跃进圩南大堤上,雨一直下,一支20人的青年突击队在此集结。鲜艳的团旗旁,志愿者们在防汛抗洪、抢险救灾中挥洒汗水。
  现场,志愿者们有的往编织袋里装石子、有的用力往背河堤坡扔石袋、有的站在半坡上协助挖掘机进行打桩加固、有的在堤下渗漏点开沟导渗……“关注到团县委发出的倡议书,我和几位同事当即报了名。防汛抢险是每位团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青年志愿者程诚一边用铁锹铲石子一边说。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战,抢险行动完成。
  7月以来,宣城市遭受多轮暴雨突袭,该市江河湖库水位迅猛上涨,部分地区受灾较为严重,该市启动防汛Ⅰ级响应。全市共青团组织闻“汛”而动、积极号召,引领广大青年投身防汛救灾。
  团宣州区委第一时间号召全区各级团组织及青年突击队赴各处的圩埂、库区、防汛点、地质灾害点,开展巡堤、巡防、巡查工作。水阳镇水阳社区志愿者孙凡是2020年度征兵预征对象,得知水阳江水位已超保证水位,主动报名参加防汛工作,积极参与巡堤查险。
  7月7日,团郎溪县委启动“1+X”模式,面向城区招募防汛抗洪应急志愿者组队待命,呼吁社会力量共同投入防汛抗洪,根据县防指统一调度,随时参与抗洪抢险、卫生防疫知识宣传、受灾群众生产自救等志愿服务活动。截至记者发稿,该县各级团组织共组建68支青年突击队,共有队员707人,累计开展防汛志愿服务1503人次。
  宁国市胡乐镇上门村青年党员王克俊主动请缨参与被困群众的救援工作。他冒雨连续作战,直至被困的15名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南极乡青年江钊在雨中逆行,用一个温暖的“公主抱”将一位九十多岁、没有行动能力的老人转移到安置地点。
  洪水无情人有情。期间,宣城市构建“团组织+公益组织+青年志愿者”应急防汛志愿服务体系发挥了显著作用,累计招募2236名青年防汛抗洪救灾志愿者,组建117支青年防汛突击队,常态化开展巡堤值守、道路清障、排水排涝、应急救援、转移群众等志愿服务1.0384万人次,在防汛抗洪、抢险救灾一线留下一道道美丽的青春风景。

郎溪县飞鲤镇跃进圩南大堤上团旗飘扬

宁国市南极乡青年江钊的最美“公主抱”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