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三支一扶” 为基层输入1.3万青春力量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1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7月10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17期  下一期
15年“三支一扶” 为基层输入1.3万青春力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程榕娟 发布日期:2020-07-10 10:40:38

  “又是一年招募时。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自己在界首市大黄中心学校支教的那八年时光就会浮上心头”。6月29日,忙完一天工作的界首市实验中学七年级教师聂慧拿出手机浏览新闻,当看到我省启动2020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计划的新闻时,作为我省“三支一扶”招募的第二批人员,八年的支教时光再次冲出记忆的闸门,涌上聂慧的心头。
  自2006年至今,我省已招募“三支一扶”人员1.3413万名,服务期满后,超过73%的高校毕业生继续留在基层服务单位工作。这些年轻有活力、专业技术过硬的青年人才犹如一股磅礴的力量,极大地充实了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当初最吸引我去基层工作的原因就两字:价值。相比城市的繁华与不缺人才,我去了基层发挥作用的空间更大。”聂慧说。好在这一博,他赢了:站在农村学校的讲台上,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聂慧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


“孩子的笑脸,让我来了就走不了”

  2006年,我省首次启动“三支一扶”招募计划。这是一项面向高校毕业生基层落实政策,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其目的在于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
  计划启动,安徽师范大学体育专业毕业生聂慧迎来了自己的毕业季。2007年毕业前,聂慧回老家界首市政府转档案,市政府大门上一纸通知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小地方,那会通讯不发达,事先也不知道有‘三支一扶’这档事,当时看到了就觉得很新鲜”。聂慧回忆道,回家后,将这事和家里亲戚提了一嘴,没想到他们都很支持考有教师资格证的他去试一试,“农村学校缺老师,你去了,孩子们就有希望了”。
  就这样,聂慧去参加了“三支一扶”的考试,并考取了全市第七名,成了被招募的八人中一员。很快,聂慧被分配到界首市大黄中心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位置很偏,条件很简陋。那会一个月工资才600元钱,一个季度发300元钱交通补助,待遇跟我那些留在城里工作的同学们是不能比的”。聂慧说,才入职的那段时间,自己萌发过逃离的年头,“毕竟是顶着高才生的光环来的”。但很快,农村娃们对知识渴望的眼神、体育课上兴奋的表情都让他感到难言的愉悦。
  “城市里大学生一抓一大把,多我一个不多。但这里就不一样了,这里很缺体育教师、缺专业的教练员,他们的体艺卫课程常年开不齐,我走了,他们就又回到过去”。热血的聂慧决定留下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农村娃们带去体育运动的快乐。班主任、体育教师、足球教练员一肩挑的他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教授知识,一起训练,在当年的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他带领着学生从全市18个乡(镇)20多所学校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了小学部第五名、中学部第六名的好成绩。“这个成绩在以往是没有过的,当时校长、全校教师、学生都很高兴,那一刻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荣誉感。”说着,聂慧的嘴角不自觉地露出笑容。
  打那以后,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教职工的比赛、学生体育课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有聂慧在的地方,都充满了欢声笑语,仿佛整个校园都变得更有活力了。就这样,聂慧一呆就是八年,他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也收获了一份又一份的荣誉:界首市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等称号,辅导的学生接连斩获各级比赛的一等奖。


超73%高校毕业生期满后扎根基层

  在今年的“三支一扶”招募计划才发布时,枞阳县管埠镇卫生院的90后护士周玲(化名)第一时间关注到了。2018年,周玲从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毕业,通过“三支一扶”考试,成了一名基层医护工作者。“每年到这个时候,就希望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进来”.采访时,性格开朗的她还不忘借助本报喊话:“广袤农村,大有可为。”
  在基层工作了两年,条件艰苦是客观事实,但周玲说:“自己一点也不觉得苦,看到生病的老百姓们在得到救助时,我觉得自己还是很有价值的,对身上的这件白大褂又多了一份敬畏”.据周玲介绍,农村医疗水平不及县城和市区,患了大病都得跑老远的路,一般的头疼脑热都忍着,自己的到来,让他们得到及时的基础护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同是90后的徐小菲是2017年考上“三支一扶”的,目前是长丰县下塘镇卫生院护士,专业技术过硬的她是周边老百姓信得过的人。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徐小菲挺身而出,主动帮忙分流来院的病患,协助社区工作人员测量体温。“那个时期,大家谈到疫情都很恐慌,但徐护士和她的同事们总是很冷静告诉我们佩戴好口罩、勤洗手、居家减少出门,让人感觉很安心。”医院旁边的一位村民说。
  近年来,无论是像聂慧这样甘于基层三尺讲台默默支教的,还是像周玲、徐小菲这样热血支医的,以及无数叫不出名的支农和扶贫的高校毕业生,他们都是用扎根基层的行动为青春留下最美的注脚。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06年至今,我省已招募“三支一扶”人员1.3413万名,服务期满后,超过73%的高校毕业生继续留在基层服务单位工作,极大地充实了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力量。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全省共有1944名在岗“三支一扶”人员奋战在第一线,成为人民群众身边最值得信赖的“安全卫士”。
  今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紧紧围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招募1386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比去年增加了246个名额,招募岗位数也同比增长了21.6%。为营造浓厚的“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的环境,该厅将不断强化“三支一扶”人员的责任担当意识,计划开展“三个一”(现场或在线聆听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一本先进事迹读本,撰写分享一篇学习心得)活动,弘扬“三支一扶”精神,增强“三支一扶”人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信心和决心。


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绽放青春梦想

  “从2003年到2007年,界首市已经连续五年没有拿出编制招新教师了,很多农村学校都很缺人,一个教师带好几门课,我去了之后,成了学校最年轻的教师。”聂慧说,令人欣喜地是这几年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学校硬件一年上一个台阶,教师待遇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三支一扶”站到这个讲台,不仅推动教师结构的年轻化,也大大提升了基层教育质量。
  在聂慧身上,在大黄中心学校,这样的改变仅仅是我省“三支一扶”计划的缩影。这是一个输送人才、培养人才的平台,也是年轻人放飞梦想的舞台。采访时,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宝军表示,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基层课”“实践课”,而“三支一扶”提供了有效的学习锻炼机会。刚走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毅力和耐心,而且更能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很好的发挥,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炼技艺的机会。为此,每年“三支一扶”招募计划的通知下达后,学校都会第一时间挂在校园就业网上,供学生查阅、浏览,在毕业季的大小场合都会向毕业生们推荐。“基本上每年我们学校都会向基层医疗单位输送人才,从目前的反馈来说,总体还是不错的,他们中有的人已经成为当地医院的骨干力量”。
  作为我省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安徽农业大学每年都向社会输送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技能扎实的毕业生,其中不少毕业生投身了“三支一扶”,成为我省支农的一支重要力量。“每年毕业季,我们都会响应国家的号召,鼓励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选拔,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该校教务处一名工作人员说,这些学农出身的毕业生,在农村上手很快,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授当地农民除虫、嫁接、剪枝,帮助当地的贫困户提高单产早已不是稀罕事。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我省扎实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通过“三支一扶”计划,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走向基层、走入乡村,为偏远落后地区注入了发展活力。如今,我省这支人才队伍已达1.3413万人规模,成为促进基层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招募时。广袤天地,大有可为,期待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三支一扶”,为基层、为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注入青春力量。

采访札记

“三支一扶”从风尚走向久久为功

□小  不
  “一般情况下,新生事物才出来的那两年会比较受追捧,时间久了,就不受待见了。但‘三支一扶’是个个例,从2006年启动至今,一直都比较受高校毕业生的欢迎。”采访时,坐落省城的一所高校的学生处处长的一番话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搜寻近年来的相关数字,“三支一扶”计划招募的人数和岗位数都在稳步增长,2020年的人数比去年多出了246名,岗位数同比增长21.6%。与之相对应的还有高校、社会、毕业生对该项招募的关注热度居高不下。在网络上输入关键词,前几页的浏览网页都是清一色的各个机构为“三支一扶”提供考试培训的新闻,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究其缘由,与高校为推动大学生就业,多管齐下引导大学生去基层、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分不开的,但这更多源自“三支一扶”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代化的农村、智慧化的校园、设备齐全的基层医院,硬件越来越成熟,待遇越来越好,有知识、懂技术的高校毕业生更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专业特长,实现人生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回首这15年的来路,广袤大地上,“三支一扶”人员及通过“三支一扶”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上担当作为、无私奉献,诠释了青春的价值,谱写出一曲曲奋斗赞歌。他们是同辈,更是学习的榜样。
  适逢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信中表示,得知他们118名学生毕业后将奔赴新疆基层工作,立志同各族群众一起奋斗,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支持他们作出的这个人生选择。并寄予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生逢其时,肩负重任。祖国有号召,青年有行动。“三支一扶”已然从风尚走向久久为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