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安:养成教育的践行者
09版:今日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80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6月10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803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梁德安:养成教育的践行者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胡玮玥 甘雪萍 发布日期:2020-06-10 10:57:09

校长之道

    编前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名校长在我省教育系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精英群体,探索其成长之路,解读其治校方略,对启迪新时代校长的教育思考会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报为此开辟全省名校长人物专访系列报道。本期我们对话亳州市教师职称评委会主任委员、亳州市“教坛新星”评委、“国培计划”优秀校级管理员、亳州市名校长、亳州市丹华小学校长梁德安,聆听他的教育理念,感受他的教育智慧。

  从事教育工作36年,任职校长21年,梁德安始终紧握时代脉搏,站在教育战略地位思考问题。从一线教师成长为管理者,他怀着满腔热忱与学生心相连;立足学生和社会的未来发展,他践行养成教育,为学生奠基幸福人生;制订“制度+人文”的管理模式,培育学校发展砥柱,他是真正爱护教师的睿智校长;提出要着眼于长远,切忌被功利性教育左右,他引导家长正确面对家庭教育,实现家校合力最大化。在梁德安的辛勤耕耘下,亳州市丹华小学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办学内涵进一步提升,赢得了领导的肯定、家长的满意及社会的赞誉。
  从一线教师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1984年,梁德安在亳州市夏侯小学(以下称“夏侯小学”)担任语文教师,由于教学成绩突出,曾多次对外举行公开课、示范课,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作为一线教师,梁德安觉得一个班主任的一天才是最忙碌充实的。他常常备课到深夜,对教学有着发自内心的热忱,对讲台有着深切的眷恋。而后,他又担任教务主任。渐渐地,他发现教师关注的是个体,而管理者关注的是群体。做好学校管理工作,对教育教学的贡献更大。他努力调整工作状态,将满腔的教育情怀化作实际行动,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发展中,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99年,梁德安调任夏侯小学州后街分校校长,他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之后的几年间,又辗转任职夏侯小学丰水源分校校长、夏侯小学副校长、亳州九中副校长。2014年,任职亳州市丹华小学校长,他不断更新理念,探索出了以“养成良好习惯,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思想,以“德育为先导,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体,以特长培养为特色”的发展思路,成立了丹华小学梁德安名校长工作室,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三位一体’育人课程”的校本研究体系,以生为本,不断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就是对良好习惯的培养
  “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我一直都在不停地思考与追问,要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交往的日趋便利,我们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也开始接受世界文明标准的检验。许多不良习惯,如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刻乱画、排队加塞等,造成了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危机。我无力改变整个大环境,但希望培养的学生长大后,至少是一个文明的、合格的公民,在此基础上,往高层次发展。让我们的学生长大后走出安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都能被人尊重。而培养这样的学生,就是校长的社会责任。”梁德安认同的一句话是:习惯具有主宰人生的巨大力量,学生一系列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便影响终身,也影响着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初期学校以治理学生“乱吃零食、乱花零钱”这一顽疾为切入点,从卫生意识、节俭意识、疏导门前的交通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安全、秩序、环境、合作等意识教育,并注重上课注意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好读书、读好书、讲文明、有礼貌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围绕着这些良好习惯的形成,多措并举,持之以恒,使养成教育常态化。
  最初,工作开展非常困难,流动摊点屡禁不止,家长学生心生不满。梁德安利用双休日定时开展免费家长学校进行多次宣讲培训,让家长认识到“小事”背后的问题:提起乱吃零食乱花钱,很多家长首先考虑的就是不卫生和营养不全两点,却忽略了背后的问题——打破了学生的生活规律,对身心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看似花小钱,而随着年龄增长,需要的金钱越来越多,当家长不能给予时,甚至会发展到不可想象的后果……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够让学生习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形成卓越的能力和高尚的德行,从而拥有幸福完整的人生。习惯养成不仅对个人成长,对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本身,甚至对于人类文明进程,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为使“养成良好习惯,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思想落到实处,教师在不断地实践中形成了可贵经验,积极参与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使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反复螺旋式提升。每周的晨会上,把各班的卫生、纪律、好习惯、好人好事进行总结,并在公示栏中公示,形成考评结果。在学期中,学校对常规管理、校园文化、国旗下的讲话等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多种测试,测试结果存档备用。而在学期结束时,学校又把测评结果纳入文明班级和教师绩效考评。这样,学校就把校园文化、国旗下的讲话和常规管理的各项内容,通过考评让学生入脑入心,促使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经过近几年的坚持,丹华小学养成教育初步取得成效,学生逐步养成的良好习惯,不知不觉中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目前,养成教育已成为学校的特色。所在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学校、第一批全国体育示范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验学校、安徽省经典导读先进学校、安徽省“优秀少先队集体”、亳州市“五星基层党支部”、亳州市“先进党组织”、亳州市“安全文明校园”、亳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亳州市“双十佳”文明学校等多项荣誉。
  “制度+人文”培育学校发展的砥柱
  本着对教学的精益求精和执着,梁德安不仅以带领学校发展为己任,也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积极培养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能力,塑造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俱优的双名师,制订“制度+人文”的管理模式,培育学校发展的砥柱,为学校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梁德安认为,学校的管理是人的管理,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促进人的成长、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管理,使全体人员都成为学校的主角,都能在管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管理与被管理中获得成长,享受幸福。
  他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一起制订了《职称评聘方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文明班级考评方案》《教师值周“四定”制度》《效能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实施网格化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改,逐年完善,用竞争机制激活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并向全市各校推广。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他是真正做到爱护教师的睿智校长,不单在学校里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而且将来自各方面的杂音拒之校外,让教师们能够安安静静地教书育人。在彼此纯粹的信任里,感染着教师,让他们在工作中收获成就感和幸福感。
  梁德安强调,制度和方案,要来源于教师,而非领导决策,每一个制度都要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归根结底,制度是教师制订,领导完善而已。如果说制度是刚性的,那人文就是软性的,在管理中渗透一定的人文因素,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包容人、关注人的个体差异。通过制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最大可能地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人性化”,才能充分提高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和强大的凝聚力。
  切忌被功利性教育左右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家长与教师充分沟通,才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新形势下的教育勾勒出完美绚丽画卷。当下很多家长普遍重视学校的教育而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
  梁德安深刻体会到,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却常常适得其反,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学生的学习像是马拉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功利主义的社会价值也让大批家长成为应试教育的坚定支持者,其结果是违背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往往适得其反。另一方面,没有爱的教育不能说是教育,可一旦溺爱就失去了底线和原则,很多时候家庭教育身教胜于言传,与喋喋不休的说教相比,父母的身教其实更容易达到教育目的,因为这个过程是在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完善自己。
  梁德安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要立德树人,要着眼于长远,要润物细无声,切忌被功利性教育左右。”为进一步提升家长教育理念和育儿水平,梁德安协同各方力量,积极建立相关沟通机制,包括家长会、给家长一封信、校长信箱等多种渠道,用专业理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影响家长格局,提升家长的家教水平,解决家长的溺爱问题,让其学会对孩子适当放手,不能失去底线和原则。实现家校合力最大化,让家长重新认识孩子,与孩子一同成长,让家校共育的环境更加融合。
  梁德安自豪地说:“现在无论什么时段,当你走进丹华小学时,都能感受到校园的整洁、美观,感受到学生的活泼、向上,感受到老师的阳光、自信,感受到人人充满幸福感、个个充满正能量的文明气息。” 多年来,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潜下心来搞教育,不畏世俗所扰,不为外界所动摇,打造教师和学生真正的乐园。他深知,一个校长决定一所学校的发展,一句鼓励,就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他为自己学校那个追着纸片跑很远,捡起来丢进垃圾桶的小女孩感到骄傲;也为自己鼓励过,报考北京广电后成为市级知名主持人的学生而自豪……他“丹心结硕果,华章育英才”的教育理想发挥着极强的渗透力,并转化为催人奋进的精神,不断地促进学校内涵进一步提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