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蒋冬梅:使命感令我义无反顾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0-05-28 22:54:19 |
“说不怕,是假的。可有些事情,总要有人站出来,承担起来”。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马鞍山市人民医院90后护士蒋冬梅加入我省首批援鄂抗疫医疗队,成为“最美逆行者”。采访中,她说,使命感令她义无反顾。 疫情严峻,蒋冬梅第一时间主动请战。1月27日,她随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市,并于1月29日进驻武汉太康医院。“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蒋冬梅和队友们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将医院术后观察病房改建成重症医学科。在没有缓冲区、隔离带、插管设备,甚至连速干手消毒剂都没有的艰苦条件下,队友们利用最短时间整合资源,建成了全新的重症医学科。蒋冬梅和队友们率先应用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法,以最快速度常规开展血流动力学监测、高流量氧疗、无创和有创呼吸支持等技术,基本满足了危重患者的救治要求。
期间,重症监护室收治了一名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可是医院提供的血液透析机全组人员都没有用过,操作界面还全是英文。大家都犯愁了,血液透析本身就是一项很复杂的治疗,更何况是一台根本没有接触过的机器”。作为组里的督导员,蒋冬梅迎难而上,利用休息时间观摩视频,翻译,总结,在脑海里无数次演练。三天的时间,她将流程彻底理清,并提供给同组的队友使用,快速确保了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
一次,一位没有插管的病人需要吸痰。身为重症护士,蒋冬梅比任何人都清楚,病人吸痰时引起呛咳会产生大量气溶胶,这时候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比平时更高。一句“我来插”。她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以娴熟的手法完成了这一高危操作。事后,她在日记中写道:“说不怕,是假的。可有些事情,总要有人站出来、承担起来。作为重症护士,我义无反顾。”
2月17日,得知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的遗体在武汉金银潭医院进行解剖,蒋冬梅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当天,她郑重地填写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卡。“万一感染病毒牺牲,也要为抗病毒科研作出自己最后的贡献”。
蒋冬梅所在团队在武汉太康医院奋战一个多月,先后收治299名重症患者,累计抢救28例危重患者,使280名重症患者实现“去重症化”,并最终实现该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结束在该院的抗疫工作,她随医疗队进驻武汉东西湖人民医院感染楼,继续对重症患者进行治疗、护理。
1月31日在抗疫一线申请入党,因援鄂期间表现出色,蒋冬梅被批准“火线入党”,于3月2日成为中共党员。入党伊始,她将平日节省下来的1200元生活费作为特殊党费上交党组织,支持全国抗疫。
3月31日,从武汉归来的路上,蒋冬梅想了很多。“使命感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驱使着我们不计生死、不计报酬、不畏艰险地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带着这段特殊的成长经历回到工作岗位,使命感永远是她身后永不停息的风。
书记点评
在逆行中磨砺最美青春
□团马鞍山市委书记 马 鑫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马鞍山市以蒋冬梅为代表的援鄂医护人员逆行而上,驰援湖北武汉抗击疫情。在防疫的战场上,蒋冬梅所在的团队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和胆识,在武汉太康医院先后收治299名重症患者,累计抢救28例危重患者,使280名重症患者实现“去重症化”,并最终实现该院患者清零,不辱使命地圆满完成援鄂任务。她们用热血书写责任担当,用生命谱写奉献赞歌,她们是新时代的“最美逆行者”。希望全市团员、青年向他们学习、致敬,立足岗位,用实际行动书写最美青春。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