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农业高校教师,不仅要培养‘三农’人才,还要经常走下去,为农业、农村和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做点事。”“选择农业基础和应用研究,就选择了一条艰苦的路。”安徽农业大学教师在新时代农业开发和乡村振兴事业上默默耕耘、挥洒汗水,把最质朴、最真切、最执著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涌现出一批批值得讴歌的优秀教师典型,他们是时代的歌者,更值得为时代所记录。
晚上10时的校园静谧而深邃。安徽农业大学生物科技楼四楼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生命科学学院的李培金教授正在指导学生们井然有序地做着实验……
最难的是从头再来
回国之前,李培金的研究方向是利用模式植物研究植物的春化响应,即冷处理对植物开花期的影响,通俗地说就是为什么植物受冷以后才能开花。
回到母校后,他面临着艰难选择:是继续沿着原有研究方向走下去,还是做出调整?
思考了很久,他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科研,初衷是什么?”慢慢的,思路清晰了,信念坚定了,只有把自己的研究和“三农”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做到“顶天立地”,未来的研究成果才会有“用武之地”,才有实实在在的价值。
如何让农作物具有“抗逆性”成为了李培金新的主要研究方向,并选择作物抗虫机制解析和遗传育种作为攻关的另一重点。
一切需要从头开始,李培金铆足了劲,跟时间拼上了。每天早上7时多,他就到办公室开始安排一天的工作,晚上10时以后才会离开实验室,周而复始。对他来说,周六、周日更是难得的工作时间,带着研究生泡在实验室,往往一抬头就已经是夕阳西下。
正是他的这种拼劲,很快,成功发掘了重要抗虫资源十余份,抗高温和抗旱等种质二十余份,定位了四十多个重要农艺性状调控基因。
2017年寒假前,一年一度的作物抗逆育种与减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暨生命科学学院学术交流年会将召开,作为主持人之一和报告者,李培金和同事们都在为年会做最后的准备工作,可没想到,由于过度劳累,李培金在实验室里晕倒了。当时项目组正在开展一项重要的攻关课题,为了争取时间,利用好难得的实验材料,保证科研进展,李培金坚持不去医院,和学生们一起坚守,直到实验顺利完成。最后拗不过大家,才去医院做了治疗。
距离学术交流会的日子越来越近,时刻牵挂着工作的李培金哪里还坐得住,向医生提出了出院的请求,由于身体还没恢复,医生没有同意。当大家都觉得他可能无法参会的时候,他却冒着大雪准时出现,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专题报告,受到师生们的高度评价。
最不怕的是面对失败
选择农业基础和应用研究,就选择了一条艰苦的路。
“从事学术研究,就是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也许你辛苦数年,可能得到的是一个失败的结果”。
好在李培金最不怕的就是失败。
农户把虫子视为天敌,李培金却把它们当成了“宝”。“抗虫研究属于国家重大需求,不论多难,这条路都得走下去”。李培金经常和学生们说,在抗虫基因和产品方面,我国具有自主产权的东西还很少,大部分都来源于国外公司。“我国不能受制于人,一定要潜心科研,找到打破国外垄断的办法”。诱变,田间找材料,验证确认;找基因,精细定位;开展克隆,解析机理机制……李培金带着科研团队在这样的循环中来来回回,就像在指挥着一场循环往复的“拉锯战”和“攻坚战”。
一次,合肥市突降暴雨,由于担心试验田里玉米苗受涝,正在实验室学习的王云鹤等学生急忙赶往试验田排水,发现李培金已提前赶到,正蹲在玉米地里仔细查看玉米苗的受灾情况。在确认实验材料没有受到影响之后,李培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玉米苗期最怕水涝,这些珍贵的抗性材料,一旦因为下雨受损,就会对实验室的研究造成巨大的影响,损失难以估量”。
还有一次,李培金带着学生去海南省的实验田筛选突变体,刚下飞机就发起了高烧,学生和同事都劝他在宾馆休息,但他依旧和平时一样,在三四十摄氏度的高温下,坚持和大家一起奋战到实验结束,直到又一批新的珍贵实验材料被挂上了标志牌。
几年来,李培金带着学生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间来回奔波,足迹遍布海南省,我省合肥市、金寨县、宿州市等南北多个地区。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培金和他的团队收获了丰厚的成果。
最重要的是打牢根基
为什么入党?因为内心的召唤。李培金刚回国,就立即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经过考验,成为了中共党员。
为什么回国?因为母校的培养。砥砺奋斗、薪火相传,学校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名师,让李培金深受感动。李培金说:“对于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学成归来能够回到祖国最需要、最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地方去工作,为振兴科研事业而奋斗是件幸福的事。”
为什么转向?因为炽热的情感。李培金从小在农村长大,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深知农民种地的不易和艰辛。
怀揣这份初心,李培金把科研当作乐趣,在创新攻关路上砥砺前行。
做科研不能做“面子工程”,要沉下心,耐得住寂寞,“我们的工作就是打地基,大家都想着去做后面的装修,没人干这苦活、累活,何谈建设创新型国家?”
李培金希望把这种科研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学生投身到科技攻关中。他常对学生说,对于研究,你花再多的时间都不为过,你一天投入8小时也可以,投入12小时也可以,关键要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