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年全国两会,教育都是一个关乎民生、关乎未来发展的热门话题。今年也不例外,我省的全国人大代表结合自身实际,为青少年教育代言,建言献策,发出了全国两会的安徽之声。编者摘其重点,以为学习分享。
全国人大代表袁亮
支持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有序放开异地办学
“首批‘双一流’名单入选的几乎都是原‘211’‘985’高校,这部分高校数量还是偏少,不足以支撑到2050年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人才需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认为,从长远来看,应该给地方高校一个通道,选择那些具有鲜明行业背景和较强实力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开展省部共建一流学科,形成长效的支持机制。
为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力度的建议》
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尴尬
袁亮所在的安徽理工大学位于淮南市。1998年由原煤炭工业部划转我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袁亮告诉澎湃新闻,包括安徽理工大学在内,很多由原部委划转地方管理的高校都是20世纪国家院系调整时,由“985”“211”等全国重点大学分离出来的,办学历史悠久,学科优势突出,发展水平较高,覆盖了地矿、能源、水利、交通、农林、医药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为行业和区域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袁亮表示,近年来,这些高校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行业特点的“双一流”创建道路,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集聚了一批领军人才,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创新人才和行业技术骨干,发展成为地方高水平大学,部分学科已经接近或基本达到一流水平,具备了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条件和基础。
他承认,目前这些具备创建世界一流学科能力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在推进内涵式发展、创建“双一流”过程中还存在明显短板,突出表现在办学经费不足和区域劣势明显。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9年,教育部所属75所高校有29所年度预算超过50亿元,有31所预算在20亿元和49亿元之间,普遍是地方高校的5倍~10倍。
“由于学校划转地方管理后,从单一的行业服务转向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双重职责,一方面需要更多的资源条件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地方财政资金不足,经费远不能满足学校建设需要,供需矛盾凸显”。袁亮坦言,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导致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的下滑,甚至出现煤炭等个别行业高素质人才短缺的现象,严重影响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总体安全。
袁亮建议,不妨借鉴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做法,教育部及国家相关部门开辟向地方高水平大学创建一流学科进行支持的新渠道,充分考虑地方高水平大学办学历史、服务面向、学科属性等,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制定以国家级平台国字号人才等指标为主要内容的遴选标准体系,在条件具备的省遴选一所到两所具有鲜明行业背景和较强实力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开展省部共建一流学科,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形成长效支持机制。
支持条件具备的学校异地办学
“支持异地办学,不是完全放开,而是对那些条件具备的学校有序开放”。袁亮表示,很多划转地方管理的原部委院校大多位于原行业发展聚集的三四线城市,与省域中心城市及发达省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直接导致引才和留人面临巨大困难。
袁亮认为,这些高校可以在中心城市设立分校区,将一流学科和部分专业放在分校区,相对来说招生和人才引进上会更有优势。
他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稳步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服务“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能源革命”等国家战略,支持融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支持条件具备的学校异地办学,为高校内涵式发展营造一个即严格管理又宽松有序的政策环境。
“对一批教学科研实力较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较大话语权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增加研究生指标投放,允许其适当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大为行业和区域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保障力度”。袁亮建议,对服务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艰苦行业的学科、专业,出台激励制度,放宽招生政策,鼓励为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确保国民经济重要支撑的行业有足够的人才智力支撑,保障国家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吴梅芳
建议为学校配备专业的有医师资格证的校医
中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活聚集的主要场所,容易发生群体性传染病和意外突发状况。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吴梅芳提交建议为学校配备专业的、有医师资格证的校医,并出台相关政策。
根据吴梅芳的调查了解,目前合肥市普通中小学没有校医编制也没有用于校医聘用的专门经费,其他省、市也未见相关配套文件和政策支持。即使部分中小学有校医,也都是由非专业医护人员的教师或其他人来兼任。
中小学缺乏专业校医直接带来以下问题:容易使流行性疾病在校园得不到很好的预防和处置,对校园出现的突发以外伤害难以做出专业的判断,容易贻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由于专业校医的缺失,以及中小学教师本身对流行性疾病的专业知识的缺乏,很容易使得流行性疾病得不到很好的预防和处置。特别是今年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暴露出中小学公共卫生防疫这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吴梅芳说,中小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在校园内容易出现意外伤害,没有专业资质的校医就不能做出专业的判断,往往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如操场运动猝死案例。
吴梅芳建议,按照学生比例给予专门的编制,配备专业的、有医师资格证的校医。根据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联合出台《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相关部门应按学生人数600比1的比例(或者重新审核一个比例),给予专门的编制,配备有医师资格证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一方面,可以及时、准确宣传日常卫生与预防知识;另一方面,帮助指导学校建立规范的校医室,以保障师生卫生安全,及时处理校园内的意外突发伤害。
同时,对于一些编制受限地区,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专业医疗资源为学校解决校医的配置问题。也可以仿照教育系统采取支教的方式,由各级卫生系统安排专业人员按学期或年度为节点,轮岗到学校担任校医工作,以此解决校医编制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崔建梅
确保学生们疫情前后教学有效衔接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学生们上课的正常节奏。如何确保学生们疫情防控期间在家的线上学习和开学后的线下教学有效衔接是全国人大代表、蚌埠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崔建梅早已在思考的问题。“我们按照蚌埠市及蚌山区中小学生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学校的实际,确定了‘多元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思路”。
“学生们很久没有上学,突然一下回归课堂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的心理状况”。崔建梅说,首先,思想衔接要打好前站。针对线上教学转换为课堂教学的情况,学校首先对师生做出了思想转换的提示和要求。重点关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外地返蚌学生等融入班集体的问题。有效帮助学生逐步调整作息时间、调整心态,做好从宽松的居家学习向节奏感很强的课堂学习的思想转变准备。
在内容衔接方面,崔建梅表示,要摸底查找问题,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学习的薄弱或疏漏环节。接着,展开线上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回顾,帮助学生对已经完成的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复课后,为防止教师因学习周期短、学习任务重就急于新课教学而疏于行为习惯的纠正,学校提出了“延承线上教学形式,科学把握教学节奏”的教学要求,合理设计教学进度,发挥团队战斗力,整理教学重难点,短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教学让学生们的两极分化不断加大。学习自觉性比较高的学生会相对更加优秀”。崔建梅说,对于这个现象,分层衔接突破难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辅导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指导都因人而异,“一生一案”进行相关的辅导,鼓励成立互助学习小组。
崔建梅带去关于教育方面的建议案。“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我们开始认识到学校配备专业校医的重要性。目前,很多中小学并没有配备专职校医,有的学校是由卫生课教师兼任校医,不专业,这对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非常不利。我建议应该由政府统一购买服务,来配备专职校医,同时要定期给校医开展专业的培训”。
此外,对于近期中小学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问题,崔建梅建议,统一为中小学配备专职安全保卫人员,以保障学生们在学校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张华整理,综合澎湃新闻、中安在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