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和:在雪域高原奏唱教育之歌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写字教学 教学在线 责任在心
02版:讲述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9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5月20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9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张和:在雪域高原奏唱教育之歌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谢婷婷 通讯员柴家峰 发布日期:2020-05-20 10:49:16

  援藏以来,张和无数次地编织过同一个梦,梦想着在雪域高原的课堂上培育出一朵朵艳丽盛开的花朵。为了这个浪漫的、美丽的梦,他宵衣旰食,沉醉其中。2019年7月,含山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张和作为我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担任山南市错那县教育局副局长,在雪域高原奏唱浪漫的教育之歌。
  在我省欢送大会上,作为援藏干部代表,张和说:“24年的从教经历让我明白,教育要有梦想,更需要切实的行动。” 24年间,他先后在四所学校执教,无论辗转腾挪,从未离开三尺讲台。走上管理岗位的这几年,他带领含山县中小学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上北京、下江西,走山东、赴广东,为推进全县课堂教学的改革使尽了浑身力量。他去雄安新区拜师学艺,到北京师范大学求经问道,孜孜以求教育改革的真经,努力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
  如今的他是党员教师、是退休教师的儿子、是乡村学校女教师的丈夫,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说,为了教育的梦想,他要折腾。这次,他决定去雪莲花开的地方,播种桃李,播种春风。
  进藏后,经历了缺氧、水土不服、高原腹泻,张和始终把援藏使命和岗位责任高悬心头,和所有援友一起共勉:“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在雪域高原的重重考验下,他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作为共产党员的意义所在;也是在生活和工作的实践中,他愈发深刻地领会到山南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汪华东所勉励的“羊湖深,情怀更深;海拔高,境界更高”情怀。有段时间,血压高达226至263,他也未曾怯懦。“因为我内心深深地知道,使命在身,不敢言退”。
  2019年7月24日,张和与援友们到错那县。澄净湛蓝的天、触手可及的云、原驰蜡象的山、天地一体的水……“出发,才是感悟人生最好的契机;在路上才会看见意想不到的风景,也才能真切的体会人与自然的契合”。跟随一路美景,援藏生活就此在他的眼前铺开了画卷。
  进藏后,他一方面虚心向资深的藏区工作者学习,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挖掘各方资源,架构汉藏交流平台;同时,沉身静心,深入教育一线,“听观评议研磨”课堂,暗下决心要为错那教育振兴添砖加瓦。
  张和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错那县教育现状的调研。通过实地调研、真实感受和数据分析,他联合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完成了对错那县教育现状、发展“瓶颈”和可行性方向等诸多要素的科研分析。
  在调研的基础上,他继续多方征求意见,拟定了援藏三年行动计划,筹划分别从“教育管理干部、骨干教师和课堂” 三步入手,着力提高错那县教育基于“人”的教育综合素养。牵线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申请教育扶贫计划,免费跟班学习;牵线含山县教育局,对口支援错那县三所学校,对接错那县三个教育工作室,合作共建;牵线山南市教育局,建立错那县教育市内三所合作共建基地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长效推动错那县教育发展。
  他带领县教育局教研室和部分学校申请立项一项国家级课题研究;以讲座和参观、学习的形式,向当地教育管理干部传递先进的学校文化理念和管理制度;带领教研室和所有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深入一线课堂,把脉问诊,引领教师践行以人为本的生态教学;他自己也重登三尺讲台,亲身示范,用自我行动引领。此外,他还动员亲友故旧向错那县捐赠各类教育物资近20万元、生活物资10万余元,向贫困户一次性捐款1万元。
  采访中,张和说:“教育援藏,既需要架构空中桥梁,也需要沉身扎根,既需要个人引领,更需要众人拾柴。”经向主管部门申请同意,张和将自己的办公桌搬到了学校、搬进了课堂,真正将根扎进了这片土壤。“援藏,既需要信仰和情怀,也需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近一年来,张和与援友一起,怀揣着信仰与情怀、责任与担当,投身到援藏工作,用一言一行续写我省援藏的情怀篇章。
  “虽不知这条路要走多长,但是我想——长或于心,短或于足。虽是夜深难眠,仍然坚持用内心的激流,问候高原的冷暖。即便生活寡淡如水,也一定要站成一棵树,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张和在自己的援藏日记《错那记事》里写下这样的文字。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