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
在勤工助学中筑梦未来
□本报记者 黄 慧
通 讯 员 陈玲玲
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约为3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勤工助学的需求非常大。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全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切实维护学生的利益,于2001年成立了勤工助学管理中心这一校级学生组织,该组织隶属于校学生处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管理,采取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锻炼的管理模式。该中心始终秉承“勤工助学,真情奉献”的理念,围绕“服务他人,锻炼自我,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目标,以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及“家”文化理念建设,已成为该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受信赖的学生组织。
最大的成就是供我上学
2020年春节,2017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陈耀将一万元交到妈妈手里,这些都是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助学扣除生活开支之外的结余。
陈耀是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学费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然而,这个重担不但没有压垮他,反而成为了他的骄傲:“两年多来,我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我不但能供自己上大学,还能贴补家用,这让我很有成就感。”陈耀利用课余时间在一家餐厅勤工助学,目前已经升任餐厅管理组长,合计收入3.6万多元。勤工助学带给他的不仅是资金,还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信心。
最美的梦想是回报社会
来自湖北省恩施州的2009届毕业生孔小藤既是勤工助学学生,又是勤工助学管理中心的学生干部。“这些经历提升了我的个人能力,增强了我的感恩、奉献精神,激励我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超越,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它是我圆梦的助燃剂”。
大学毕业后,孔小藤放弃台资企业的优厚待遇,选择到农村当村官,很快脱颖而出获得组织的认可。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孔小藤成为全省大学生村官创业致富的先进典型,先后获敬业奉献“中国好人”、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省青年五四奖章、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标兵”等荣誉,被选为团十七大代表,省、市两级人大代表和芜湖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他的事迹受到人民网、《农民日报》、《安徽日报》,《安徽新闻联播》等多家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
最好的感恩是把爱传递
多年来,该校积极开展无偿勤工助学活动,引导在校学生走出校园、奉献社会。学校已经连续14年为合肥市民开展免费“爱心家教”活动,累计为一千五百多个合肥市民家庭提供爱心家教服务。2019年,240多名“爱心家教”学生义务服务合肥市区210个家庭和四个周边社区。
中铁广园小区的李友忠先生作为受益家庭代表,对这个活动高度认可。他的儿子在四年级、五年级连续两年得到来自该校的爱心教员的义务指导,孩子的阅读和数学学习能力显著提升,自己和孩子都非常满意。“授课老师非常敬业,大热天的很辛苦,全家人想有所表示但都被拒绝了”。李友忠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毕竟授课教师也就是十几岁的小姑娘,担心她回校路途的安全,每次辅导结束后让妻子骑车送授课教师安全回校,以此表达家人的谢意。
2017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冯冬奥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都受到国家资助,连续两年参加“爱心家教”活动,均被评为“优秀教员”。她说:“我很感谢学校开展的‘爱心家教’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还能将我从社会得到的关爱传递给他人。最好的感恩,就是把爱传递下去。看到自己辅导的学生有所进步,我觉得不管过程多么辛苦,我很欣慰。”
最喜的忙碌是服务“家人”
跑市场、联系企业、审核招聘企业资质、筛选合适岗位、发布求职通知、组织面试、签订协议、跟踪管理、协调双方纠纷、维护学生权益、一天处理十多个招聘信息、组织四五场面试……2017级生命科学专业学生高运杰和她所在部门的小伙伴们早已习惯这个样的工作节奏。她说:“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就像我的家人,为他们服务的同时,个人综合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很快乐,很有价值。”
2007年至今,该校已经累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争取校外勤工助学岗位4.9541万个,为学生创收4327.4188万元;安排校内勤工助学10.345万人次,发放校内勤工助学工资2005.0665万元。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和企业的兼职需要,除了日常的招聘外,该校还连续12年举办暑期校外勤工助学专场招聘会,一方面严格审核招聘单位的企业资质、岗位要求、工作条件、薪资待遇、福利保障等内容;另一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兼职双方的匹配度和成功率,全程跟踪做好服务工作,确保勤工助学活动安全、有序开展。作为多年合作伙伴的方田教育的俞女士认为,安徽农业大学组织的勤工助学招聘活动组织规范,兼职的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我们很放心。
勤工助学是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平台。据悉,该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围绕国家政策,开拓了多个资助育人的基地和平台,勤工助学作为其中的一项,在近20年的坚守中不断发展和沉淀,成为学生最为关注的项目之一,形成了“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局面,已成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的重要载体,孕育了学生勤劳善为、自立自强、追求卓越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