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北:做精准扶贫的“引路人” 金晓雨:“再努力些”让农户日子更红火 罗念念:创新虾稻共生引领扶贫新模式 当好帮手 做贴心人 用真心换百姓一片真情 “七大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05版:决胜小康 奋斗有我 特别策划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8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5月08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84期  下一期
罗念念:创新虾稻共生引领扶贫新模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0-05-08 10:27:29

  返乡成为村里第一个“养虾人”,从养到销摸着石头过河再苦、再难从不言输,探索创新虾稻共生引领扶贫新模式……他就是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七景村党委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宣城市念念虾稻轮作专业合作社社长罗念念。
  2009年底,22岁的罗念念从部队退役回到七景村,对比之下深感家乡发展的落后,他暗下决心,要在家乡闯出一条致富路。
  近年来,小龙虾成为“网红”美食之一。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罗念念将创业项目锁定为龙虾养殖。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更没有把握,家人对罗念念要走的路充满了质疑和顾虑。“不会养,我可以学;没人买,我就卖到南京去;没有经验,我就自己摸索”。
  然而,龙虾养殖远不如想象得那么简单。2000年投入养殖不久,罗念念发现田边经常有鸟儿出没,他并没有在意,直到收获时发现龙虾产量特别少。这是怎么回事?他赶紧从市里请来了水产养殖专家。原来养殖龙虾,不仅是简单的投苗、投饲料就行,还要预防鸟儿吃龙虾苗、定期开展龙虾病害防治等。从那以后,罗念念四处学习龙虾养殖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养殖的问题解决了,他又担心起龙虾的销路。
  罗念念找江苏省南京市、本省合肥市等地的战友帮忙联系市场。为了打开销路,2011年下半年,他在南京市租了一个摊位销售龙虾。第一年亏了十多万元,家人和朋友都劝他放弃,但不服输的他执意再干一年。第二年,他的摊位渐渐有了顾客;第三年,回头客越来越多。龙虾的销路打开了,罗念念决定回村扩大养殖规模。
  这一次,在宣州区水产专家的指导下,他探索开展稻虾轮作模式。2014年,罗念念的50亩稻虾轮作田亩产值达到了2500元,每亩收入增加了近800元。2015年,他成立了宣城市念念虾稻轮作专业合作社,经营风生水起。还没来得及分享成功的喜悦,2016年的一场暴雨将所有龙虾全部冲走,损失达近70万元。洪水冲走了水产养殖者的信心,却冲不垮罗念念的执著。
  2016年底,他在原有基础上拓展了几百亩田地进行虾稻轮作。周边的老百姓听说后,纷纷找到他取经。在罗念念的带动下,当地龙虾养殖的农户达到了上百家,面积达到了五千多亩。为了更好地规范市场,推动龙虾养殖产业化、规模化,合作社不断吸引农户加入,现发展社员80余人,建成了4500亩的虾稻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区,亩产效益达1000元至3000元。
  在示范区的影响带动下,洪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形成了两万亩的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带动农户300户,其中贫困户200户。合作社在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事业,努力摸索创新虾稻共生产业扶贫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合作社先后与全镇200户贫困户签订了《扶贫户户贷资金入股稻虾轮作产业扶贫协议》,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此外,合作社还吸收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企业务工,解决了村里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