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北:做精准扶贫的“引路人” 金晓雨:“再努力些”让农户日子更红火 罗念念:创新虾稻共生引领扶贫新模式 当好帮手 做贴心人 用真心换百姓一片真情 “七大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05版:决胜小康 奋斗有我 特别策划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8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5月08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84期  下一期
王夫北:做精准扶贫的“引路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0-05-08 10:26:15

  平头短发,皮肤黝黑,驻村五年半,对于砀山县朱楼镇陈寨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夫北来说,完成了从气象部门技术干部到扶贫工作队队长的华丽蜕变。
  陈寨村是砀山县重点贫困村。抓班子带队伍、找穷根寻对策、动真情办实事……下派以来,王夫北扑下身子、埋头苦干,真心为老百姓干实事,不但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且顺利实现了“村出列,户脱贫”的扶贫目标。
  “只有深入群众、走进基层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王夫北经常下乡入村,村里的沟沟岔岔已被他走了个遍,在走访中他了解到,老、弱、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是陈寨村脱贫攻坚战中最大的短板。
  作为扶贫干部,关键是要为贫困户办实事,解难题。为了解决贫困户的饮水安全问题,王夫北协调陈寨自来水厂,治理坑塘八口,新打机井三十多眼,新修生产用桥三十多座,彻底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问题。绿化村内主干道近10千米,开挖下水道3千米,亮化村主干道6千米,硬化村内道路18千米。还协调落实了两台自动存取款机和一台存折补登机以及3000平方米综合超市,为群众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服务。
  这些年,陈寨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村容村貌上,还体现在群众的精神面貌上。为帮助弱势群体一起奔小康,王夫北引导党员杨秋菊建立了残疾人就业基地,又嫁接安徽农网,以残疾人就业基地为基础建设了“互联网+扶贫工厂+贫困户”模式的电子商务扶贫驿站,该基地成为“全国巾帼脱贫致富示范基地”。引进了服装厂,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可带动两百多名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脱贫致富,使他们从贫困家庭的负担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顶梁柱,把扶贫真正“扶”到了百姓心坎上。
  2018年4月,为期三年半的任期结束,但此时的脱贫攻坚正是关键时期,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陈寨村的发展才刚起步,还有32户64人没有脱贫,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效,王夫北毅然选择了继续留任。
  “必须把村集体经济发展好,村集体经济是‘骨髓’,对陈寨村的发展有造血功能”。按照王夫北的思路,陈寨村立足农业基础,采取“农户+基地+村民委员会”的管理模式,将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突破口,创办了陈寨村脱贫攻坚循环经济产业园。带动、资助近200户贫困户,村集体收入从零元增加到22万元,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带来的红利。
  2018年底,陈寨村率先实现“村出列,户脱贫”。因工作扎实出色,王夫北驻村考核年年优秀、任期考核优秀,曾获 “全省第六批优秀选派帮扶干部标兵” “省属单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称号,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选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