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假日劳动 以劳育德 临泉县:严把开学食品安全关 合肥经开区:“绿书签”里嗅书香 锦绣学子话家风传家训 定远县七里塘学校复课“三测” 校园特写
07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8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4月2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83期  下一期
淮南师范学院:假日劳动 以劳育德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陶陶 发布日期:2020-04-29 10:40:20

  复工复产季,假日劳动忙。结束网课的大学生扛起锄头、撸起衣袖,走进田间地头,协助家人春耕农作,体会“以劳育德”。
  刨地、铲土、点玉米……日前,淮南师范学院17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李良鹏帮助家人在菜地里种植玉米。
  李良鹏的老家位于淮北农村。今年由于疫情防控阻碍了返校的脚步,于是,他主动提议去菜地里帮忙翻土。刨完菜地,播下玉米种子,然后土地推平,便大功告成。干完农活儿的李良鹏气喘吁吁,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作为家里的男丁,他感觉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据悉,在这个“超级加倍”的假期里,淮南师范学院学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利用学习之余,或撸起袖子居家劳动,或在广袤田野间参与“春耕”……在一场场特别的“劳动课”中收获成长意义。
  看着自己喂养的羊儿一天天长肥,卢俊杰的心里有种美滋滋的感觉。2019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卢俊杰家住肥西县,从小在姑爷家长大,姑爷家养了几只羊补贴家用。因为姑爷家还养了一百多只鹅,这段时间忙活不过来,他主动帮忙照顾这几只羊。
  卢俊杰说:“这段时间的劳动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在劳动中发现乐趣,在劳动中获得知识,在劳动中感悟生活。当我沉浸在乐此不疲的劳动里,我会忘记烦恼,放飞自我。”
  特殊时期,居家劳动。大学生不再是“茶米油盐不过问”的“清闲书生”。2018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汤琪在疫情防控期间,她的爸妈奋战在当地疫情防控一线,为了减轻爸妈的劳动量,她主动包揽了家务。汤琪在分担家务之余,还要帮助弟弟辅导功课,在最后冲刺阶段,帮助弟弟在学业上更上一个台阶。
  汤琪的爸妈在疫情防控期间,早出晚归成为“家常便饭”。在爸妈归家之前,汤琪都会掐着点下好两碗面条放在保温箱里,为的就是等到爸妈回来,还能吃上热乎的面条。在下好面条以后,她还会在爸爸的碗里放两颗剥好的小蒜,她说这是爸爸吃面常有的习惯。
  “以前一直都是爸妈把我和弟弟照顾得无微不至,现在轮到我照顾弟弟和他们了。家里的衣服、被子要收拾,每天都要拖地。这些事情我以前都认为很简单,现在才明白,爸妈当时是多么辛苦,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太多太多。”汤琪说。
  2019级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余倩倩家住桐城市。在疫情防控期间,口罩生产供不应求,她的家乡有很多制作口罩的工厂正加班加点赶制口罩。当得知当地缺少工人时,余倩倩二话不说,与好友一同去了当地工厂参与口罩制作。经过相关培训后,只要是没有在线课程的清晨,余倩倩与她的好友们都会提前穿好白色工作服、戴上工作帽,等候工厂开门,开启一天的工作。
  调试机器、打包装箱、运输物资……制作口罩的每一项流程都需要参与者极大的细心与耐心。余倩倩全程参与口罩制作,这一做就是大半天,腰很酸,脖子也很痛,但余倩倩没有一句抱怨。“劳动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我们现在在这里多做一个口罩,就可以给一线人员多带去一份鼓励与希望”。
  攀山采茶,累并喜悦着。4月23日清晨,家住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百安村的2017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徐健平和妈妈带着布袋,山上采茶。徐健平的妈妈是村里采茶的一把好手,采茶既快又准。徐健平每每循着妈妈的动作,用左手抓住树干,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掐住嫩芽轻轻地一摘,等到手上采满一把后就放在胸前的布袋里。这细小的动作看似简单有趣,但不一会儿,就能明显感觉到手、腰都在发酸。
  “采茶是一件细活儿,采摘时要使茶叶完整,在手中不可捏紧,放置布袋时也要仔细。当然,埋头采茶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到渐渐充实的布袋,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徐健平说,“想着今年能喝上自己采的茶叶,特别开心,以后还会坚持帮忙采茶。”
  劳动教育应当成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必修课”。淮南师范学院学生“宅”家不“宅”身,躬行劳动实践,把劳动实践课堂搬到山上、田间、地头,用勤劳的双手绘制出一幅幅劳动抗疫画卷,用实践行动演绎出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