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湾村头“椿”意浓 90后村官写芳华 于细微处守护希望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7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4月10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76期  下一期
磨湾村头“椿”意浓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陶陶 李 发布日期:2020-04-10 19:11:06

  编者按  行到万难需放胆,青春扶贫正当时。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越是到紧要关头更要迎难而上,绝不能松劲。在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战场上,青年发挥着先锋队和突击队的作用,在实践中历经风雨,书写青春故事。



   “小小香椿芽,能有多大能量?你别看它个头小,可是味道棒、售价高、销路好,在精准扶贫方面,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大作用呢。”望着磨湾村养殖基地内绿油油一片的香椿树林,寿县炎刘镇磨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淮南师范学院驻村工作队队长施申军乐得合不拢嘴。香椿被称为“树上的蔬菜”,香椿嫩芽可做成各种菜肴。当前,正是采食香椿芽的时节,其以营养丰富、香味浓郁备受食客青睐。
   4月2日,在磨湾村香椿种植基地内,施申军正和农户们采摘香椿芽,放入竹篮中,再进行分拣、包装……
   磨湾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淮南师范学院驻磨湾村扶贫工作队按照校党委的要求,围绕“一抓双促”,提升“双基”建设促服务,加大产业扶贫扶持力度,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扶持村民增收发展。根据贫困人口劳动力不强、收入来源单一的特点,有针对性开发“大户带小户”发展模式,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2018年,扶贫工作队启动“香椿项目”,磨湾村香椿种植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初期12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640余亩,目前共移栽130万棵树苗,提供灵活就业岗位100余个,年产值200余万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今年,受疫情影响的贫困群众也能在家务工,香椿种植基地在不断地出货、栽苗,呈现一派劳作热闹的场景。
 
   施申军说:“香椿种植门槛低,技术要求不高,种植过程简单,不需喷洒农药与施肥,工作队在一番考察后决定在把香椿种植作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项目。如今,村里香椿产品有新鲜香椿头、香椿酱等,已逐步形成产业链,未来发展可期。下一步,我们考虑将香椿种植与农家乐结合,完善基础设施,延长产业链,让村民富起来。”
   小小的香椿头,带来了绿色的希望,不仅为磨湾村农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增长点,而且也为传统农业结构转型带来了突破性的变化。扶贫工作队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密切做好联系、服务和帮扶工作,组织联系省农业科学院和淮南师范学院专家为其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并以此建立磨湾村产学研合作基地。
  
   “椿”香四溢,香椿产业在磨湾村的兴起不仅仅让村民感受到了脱贫的实惠,更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贫困户李泽英勤劳能干,在扶贫工作队的介绍下到基地打零工,既能照顾家里,又能实现灵活就业创收。她说:“原本只能在家种地,进厂打工年龄大了,干不了了,采摘这个活不是特别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轻轻松松把钱挣了,每天都有百十元钱收入。”说到这里,她的喜悦溢于言表。“随着春季气温的回升,香椿嫩芽成长快,几乎每天都可采摘,扶贫工作队帮助我们联系买家,目前市场供不应求,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基地负责人王博信心满满地说。
   香椿种植只是磨湾村众多特色种养殖项目的缩影,磨湾村紧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把握政策扶持和发展机遇,现已引进培育芡实、香椿、稻虾、草坪、家禽、瓜蒌六个项目,建设扶贫车间一个、温室大棚两处,每年提供灵活就业岗位三百余个,特色农业项目年产值逾千万元。
 
   疫情防控战打响以来,扶贫工作队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产,既当“尖兵”,又做“后盾”,团结、带领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干部和党员、群众坚决打好战疫、脱贫、复工复产三场硬仗,用责任与担当诠释了扶贫工作队的风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