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数字化建设彰显强劲软实力
06版:高校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7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4月08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75期  下一期
安徽大学:数字化建设彰显强劲软实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0-04-08 10:41:57

    编者按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安徽大学网络信息中心按照校党委的统一部署,积极做好各项信息化保障工作,为全校师生提供安全、稳定的网络服务。在做好学校工作的同时,该中心还积极服务我省教育系统,彰显出安徽大学自跨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以来的校园数字化实力。

    安徽大学网络信息中心是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智慧思政管理平台的承建单位。疫情期间,该中心按照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和省教育厅要求,牵头搭建我省教育系统疫情监测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省校平台数据对接,实现“委厅——高校——院系——班级”四级联控,目前已完成全省80所高校健康填报全量数据与省级平台对接和大数据分析工作,为全省高校系统精准防控、制定返校方案等重要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加强信息摸排为学校决策提供“准”信息

  每天早上6时,安徽大学师生的手机上都会收到一条打卡信息,这条信息自带有记忆功能,用户能够按照自己的当日情况进行调整,如身体状况等信息和昨日没有变化,直接点击发送即可。
  这是安徽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个人健康信息采集管理服务,其所提供的记忆功能是为了尽可能减轻师生填写信息的负担。
  在校党委统一部署下,该中心于2月13日完成全校26个院(系)教学单位和45个机关及直属附属单位的2.9773万名学生和5320名教职员工的信息初始化工作。
  为保证信息化模块进度,该中心面向全校疫情防控工作人员组织开展平台视频培训会,采用“一对一”远程协助方式指导各级采集管理员完成工作。自2月17日上线以来,该平台已有3.4519万人激活账号,日均打卡率达93%左右。
  在统计师生信息的基础上,该中心通过部署校级网络思政平台,对接舆情监测平台每日健康数据,开发疫情监控和疫情上报功能模块,实现校级健康数据自动统计分析、分级复核纠错功能,进而优化当前校级疫情监控人员工作流程,减少重复工作,进一步实现疫情精准防控。

  图为校级网络思政平台截图

 

“停课不停学”为“空中课堂”提供“硬”支撑

  2月6日,安徽大学发布了《安徽大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安排调整方案》,对近期教学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自2月17日至3月4日,安徽大学在线教学平台网络访问次数达1664.2899万次,目前各项网络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为确保在线教学质量,该中心实行7×24小时值守制度,做好在线教学平台运行监测和技术保障,及时解决师生反映的各类问题,并采取多种手段确保线上教学工作。优化教学平台服务器设置,采用不限速访问模式,保证教师在线教学平台网络使用带宽;通过多级缓存技术、集群化部署,结合硬件、软件负载均衡器提升高并发访问承载能力;配合学校教学部门开展在线教学平台上线使用测试,解决无法上传大文件、大容量教学视频问题;通过WebVpn、防火墙和数字安大单点登录等安全策略,做好在线教学平台网络安全防范。
  针对下一阶段全校增加400门次课程,1.5万人的常规在线学习的在线课程需求,该中心对教学平台硬件环境条件下运行性能进行评估,并结合已有硬件资源,制定服务器增购方案,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图为数据机房

 

为“双一流”建设提供“软”服务

   “感谢学校开通的中国知网资源,我终于可以在家查阅文献准备毕业论文,我要继续加油,为开学做好准备。”2016级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学生张成宇说。
  受疫情影响,该校师生访问网络教学及科研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原有的VPN已无法满足使用需求,该中心快速上线WebVPN提升校园VPN服务接入能力,保障师生通过校园网访问教学科研资源。
  WebVPN上线后,已成功对接图书馆数据资源、教务处系统、就业中心等多部门系统,目前该系统每日最高并发在线人数达到1884人。
  该中心还联合图书馆开通教育网CARSI服务,部署上线CARSI认证资源共享平台,并完成了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ARSI平台的对接。
  通过这个平台,该校师生在校外即可访问知网,Springer、RSC、万方等学术资源,平台涵盖12家中外知名数据库厂商,超10万种期刊。
  “学校的超算平台疫情期间不停顿,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及时和有力的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张兴义教授说。
  为方便疫情期间学校科研的计算需求,该中心开放了超算平台的校外访问权限;调配资源为部分加急论文和项目提供及时的算力支持;疫情发生以来,超算平台稳定运行,用户注册量和作业提交量显著增加,平台目前访问次数接近1.2万次,完成的提交作业量超过六千余件。

 

服务远程办公高效“新”体验

  为满足该校疫情期间的行政办公等需要,该中心第一时间部署校园Welink视频会议平台。
  该视频会议平台可实现多人视频会议、音视频通话等场景,满足各类网络会议、会谈、面试、培训等使用需求,该校各类行政及教学会议均利用该平台进行,运行情况良好。截至目前,系统累计注册3256人。
  该中心强化对数字安大、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政务系统、网站群等信息系统和各类短信平台的运维保障,增加相关资源满足学校行政办公及通讯需求,确保该校各项工作政令畅通、及时快捷。
  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学校访客管理,该中心根据保卫部门需求组织技术力量研发安徽大学来访预约登记申请系统,并在学校网上办事大厅中新增“安徽大学来访预约登记申请”功能。
  该系统施行全流程线上审批,审批环节具备提供短信提醒功能,有效减少线下审批而存在的病毒传播隐患、效率低下等痛点,提高校外人员进校审批工作效率。

谋划返校部署“大”装置

  为有效应对后期学校开学期间的学生返校高峰,该校已完成热成像体温筛查点建设并投入使用,系统部署在磬苑校区东门及龙河校区北门两处校园主出入口,采用非接触式远距离测温方式,可实现重点区域大面积、大客流人体高精度测温,同时支持人脸检测,并对体温异常人员产生预警,系统测温范围在20℃~50℃,测温精度1.0~1.5米距离,32℃~42℃范围内±0.5℃。
  该系统将可满足大流量人群疫情防控检测需求,并有效地降低安全保卫及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感染风险,保证良好的通行效率。
  近年来,该校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持续深入推进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建设迈进,在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应用和服务、教学科研支撑、师生信息素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该校实现了稳定、畅通、安全的智慧校园网络数据环境构建;促进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科研协同创新,推进“互联网+”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精准育人;推进信息技术在管理和服务中的深度应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学校协同管理效能和科学决策水平,为学校建设一流高校打下了坚实的数字化基础。

图为热成像体温筛查系统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张华、通讯员陈欣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