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手拉手 青春共成长 青春不打烊 相伴共成长
05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7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3月20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72期  下一期
爱心手拉手 青春共成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0-03-20 10:40:00

  编者按  近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共青团中央先后发起了“与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家庭手拉手专项志愿服务”和“同舟共济 青春偕进”关爱帮扶受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响的青少年特别行动。
  合肥工业大学团委在校党委领导下,以第21、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为主要力量的学生迅速组建起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专业特长突出的志愿者队伍,为奋战在防疫工作一线医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学校周边家庭经济困难子女义务开展“手拉手”专项志愿服务。

合肥工业大学
爱心手拉手 青春共成长

征集招募
  确定首批三十名服务对象

  关爱活动启动一周时间内便征集并确定首批30名服务对象。
  据了解,合肥工业大学团委在共青团中央的工作指引下,坚持本地化、社区化、组织化原则,积极对接学校驻地的政府部门和社区,在条件允许和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活动的覆盖面,组织志愿者为有需要的家庭开展线上辅导活动。一方面向团包河区委、区教体局主动请缨,对就读辖区内初中、高中的一线医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子女和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全面细致摸底;另一方面向合肥市天乐社区、心怡康复中心等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常态化基地发布征集令。此外,发挥研究生支教团的力量,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团委,为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子女建立“一对一”专项服务。活动启动后一周时间内就征集并确定首批服务对象30名,其中医务人员子女四名、社区工作人员子女六名、残障儿童两名。
  紧接着,在收集到服务对象的需求信息后,研究生支教团和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的学生骨干们便开始忙碌起来。为做到精准匹配、量体裁衣,大家细致研究服务对象的学习年级和辅导科目需求。统计下来,2/3的服务对象是即将面临升学的九年级、高三学生,需要辅导数学和物理科目的学生超过70%。这对志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理科知识,而且要有过硬的教学实战本领。通过研判,决定组建以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青年志愿者联合会骨干为主,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等共同参与的首批志愿者团队。经过学院两级遴选,最终确定了34名入选这支“突击队”。

培训上岗
  研支团的“传帮带”效用

  为了让志愿者快速胜任辅导工作,除建立微信工作群外,专门安排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线上开展教学技能及心理健康专题培训,一方面帮助志愿者尽快熟悉教学内容,增强其在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上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掌握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交流方式,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并及时疏导,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有着丰富家教经验的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学生王玉娇、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伍玉婷在工作群里积极转发中学各科重难点和自测题库。细心的王玉娇还为志愿者们总结了往年辅导九年级应考生的经验和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借鉴。
  青年志愿者积极行动起来,和服务对象充分沟通,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摇身一变成为“朋辈小讲师”,通过语音视频电话、钉钉共享教案等方式当起了“学习主播”,耐心地讲解学习方法、梳理知识脉络,与学生们亦师亦友,忙得不亦乐乎。
  在开展线上辅导的同时,各位“朋辈小讲师”还积极、热情地向各位学生及家长普及防疫知识,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志愿者纷纷表示,“合肥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乡,做好防疫科普工作就是为家乡战‘疫’贡献自己青春力量”。大家在线上与学生们“手牵手,心连心”,相互鼓劲,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共同努力。

考核机制
  三方反馈机制促实效

  虽然服务的家庭不多,志愿者的上岗时间也很短,但学校十分重视志愿者的管理考核工作。校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主席耿妮说,“哪怕是只有一个学生,我们也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辅导任务,尽己所能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一份力量”。耿妮和其他小伙伴在校团委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承担起志愿者的联络、管理、考核及时长认定等工作,建立了志愿者、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家长的三方信息反馈机制,促进辅导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一方面优化力量配置,确保辅导精准。当得知面临升学压力的小胡同学需要进行数学、物理、化学的系统辅导后,原定与他“手拉手”的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董帅志第一时间联系擅长数学科目的罗玲奥,采取“2v1”模式共同开展辅导工作。
  另一方面关注服务对象,确保信息畅通。不仅是志愿者的分工联络,研究生支教团的徐欣宇和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的耿妮还担当起“监督员”的角色,定期向学生们了解线上辅导开展情况,关注他们课前、课后的学习态度,询问学习、生活、心理上的需求和对“朋辈小讲师”的评价等,并将信息整理后及时反馈给志愿者。
  同时,积极对接家长,确保效果落地。疫情防控期间,如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了家长最大的难题。特别是防“疫”一线工作人员一心扑在工作上,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志愿者们在每次辅导结束后,都尽可能与家长取得联系,交流学生们的辅导内容及学习进度,倾听家长的建议,竭尽所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图为家长对志愿者工作给予好评

关爱心语
  一份专属约定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手拉手”线上辅导服务活动开展以来,志愿者们务实的工作态度备受家长们称赞,学生们对大哥哥、大姐姐的喜爱溢于言表,让这个特殊的假期变得更加亲切和温暖。
  几天前,一张沉甸甸的承诺书出现在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群中,“我将在完成愿望后第一个告诉徐欣宇姐姐”。这是一位九年级学生在接受徐欣宇连续三个小时线上数学辅导后写下的。
  2月21日晚上,徐欣宇开始线上辅导。当她问起“这样强度的课业辅导会不会吃不消啊”,学生回答道,“姐姐,20岁之前我有一个愿望一定要实现,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现在要努力学习”。看到她的这股认真劲儿,徐欣宇也回想起征集备战中考时全力以赴、无所保留的情景。她觉得,面前的这个学生就像是一只正在蜕变的蝴蝶,过程虽然充满艰辛,但是最终一定能收到成长的惊喜。
  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肖源廷是位个子高大、说话腼腆的男生,但就在前不久的一次作文辅导课结束后,他忍不住向大家“炫耀”自己的辅导对象,一位又乖又萌的学生。因为学生的一句话,让他卸下了心存已久的包袱。
  首次上岗时,肖源廷的心情是忐忑的。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他担心线上进行授课能否让学生尽快适应、能否消化授课内容。但当看到他在朋友圈里的一条信息“老师辛苦了”时,便如释重负了。他说,那种感觉犹如这回暖的天气、明媚的阳光一般,令人倍感欣慰和快意。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张华、通讯员褚小慧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