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脱贫在今朝(节选) 用传统家风家训文化助力立德树人 从“自找苦吃”到“苦中作乐”
02版:青年大学习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6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1月10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61期  下一期
用传统家风家训文化助力立德树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安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钱 敏 发布日期:2020-01-10 09:49:01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关于怎样看待家庭、家教和家风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有着专门的论述。认真阅读这些论述,不仅深感习近平的远见卓识和真知灼见,而且也深深体会到习近平反复强调全党和全社会都要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问题的深刻含义和良苦用心。
  家训是我国历史上衍生出的一种特殊文化,是家风、家教的凝练和总结。传统家训能够流传至今并广为传颂,正是因为它凝聚着古人的聪明智慧,经过了历史的长期检验,显示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诉求和价值追求,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传统家训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和历史财富,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立德树人各项工作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以传统家训为引领,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传统家训是主流文化在家庭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浓缩,倡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反对为了一己私利而奴颜婢膝。元代学者许衡要求子孙“但期磊落忠信存,莫图苟且功名新”,面对纷繁世变,要坚守尊严气节,淡泊功名利益。气节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传统家训的熏陶与教诲下,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刚正不阿、正气凛然、宁可弃利杀身也不丧志辱身的中正之士。在新的历史时代里,以传统家训为引领,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他们处理好人生中利与义的关系,可以有效抵制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不良风气和拜金主义的影响,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传统家训为指引,处理好己与他的关系。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有效管控彼此之间的分歧和摩擦是我国古人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由此产生了很多家训、家教,给后人以启迪。清代名相张英以“厚重谦和,与人为善”著称于世,主张“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在赴京为官以后,张英仍然坚持“与邻为伴”,妥当处理桐城家人与邻里之间的纠纷:“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宽容恳切、严于律己之情溢于言表。在新的历史时代里,以传统家训为指引,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他们处理好人生中己与他的关系,对以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00后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重个性轻协作的倾向具有纠偏作用,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传统家训为坐标,处理好家与国的关系。清代重臣曾国藩以家书往来的形式对家族子弟进行教诲和劝诫,言辞诚恳,情真意切,虽然他是封建士子和封建官僚的代表人物,主要的思想和观念也没能逃脱出历史的樊篱和窠臼,具有局限性;但其中一些论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没有过时,值得我们仔细品读。曾国藩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指出读书对于个体的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而“欲求变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强调,读书并不是单纯为了个人与家庭,而应有更高的追求:读书要立大志,要以报效国家为要义,“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同国家的利益和需要相比较,一家之饥饱,一身之屈伸,无论是荣辱得失还是贵贱毁誉,都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在新的历史时代里,以传统家训为坐标,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他们处理好人生中国与家的关系,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和热忱的家国情怀,把个人前途和人民需要、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那么,如何结合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生代的新特点,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训文化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呢?
  首先,要开展课程教学,引导大学生认识传统家训。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突出以传统家训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相关院(系)和专业教师吸收、利用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开设具有地方特点的校本课程,编制相应的教材和讲义,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传统家训及其背后的深刻文化底蕴。我们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要义,梳理传统家训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和前瞻教育理念,进一步充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和教学方法中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要建设校园文化,助力大学生体悟传统家训。大学校园既是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有形空间,也是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的无形场所。通过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进而激发他们爱国、爱家、爱校的热情,助力他们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完成从外向内的转化。既要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台、校报校刊等传统媒体,也要利用校园网、公众号、QQ群、微信群、易班等新兴媒体,构建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宣传体系,加大、加深以传统家训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让大学生在了解传统家训的感性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识,将之转化成个人的理性体悟,更好地指引个体的成长。各高校建立的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楼堂馆所汇聚着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重大成就,具有独特的育人作用,需要加以充分利用。
  再次,要组织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践行传统家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有相当多的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呈现出不容乐观的态势,道德淡漠、信念危机、心理失衡等问题较为突出,需要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指导。传统文化中经过历史充分检验的优秀部分则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传统家训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源于我们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实践的不断积累,又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聚合作用。我们可以结合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三支一扶”等活动的开展,推动大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努力践行传统家训的具体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成为不仅具有扎实学识,还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安徽省委党校第29期宣干班学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