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我爱你 掌声回响贫困村 合肥市:榜样进机关 青年共成长 宣城市旅浙团员青年积极拥抱一体化 奋斗,就要轻装上阵
01版: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6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0年01月10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61期  下一期
掌声回响贫困村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杨益军 发布日期:2020-01-10 09:41:52

——阜阳市家庭教育报告会走进大许村侧记

  1月2日,农历传统的腊八节,颍淮大地寒气袭人,但阜阳市颍州区大许村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却暖意融融。台上,全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朱华昌谈笑风生,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台下村民们神情专注,听得认真,不时颔首赞可,会场内时而响起热烈的掌声。
  孩子的爹娘长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如何跟这些见不到父母的留守儿童相处?孩子老是不听话,一天到晚老是手机不离手沉溺于网络游戏,成绩每况愈下,束手无策的家人到底应该怎么办?孩子大了结交了一批不三不四的朋友,性格扭曲,父母束手无策怎么办?
  朱华昌结合大量鲜活的案例,解开了大家提出的一个个家庭遇到的困惑和问号,不时响起的掌声,让朱华昌满面春风,越说越精彩。
  由阜阳市妇联、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大许村驻村工作队联合主办,朱华昌主讲的阜阳市家庭教育报告会于1月2日上午走进大许村。在开讲仪式上,阜阳市妇女联合会助理调研员王凌结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共青团中央等七部委倡导并刚刚拉开帷幕的“把爱带回家”双百万结对寒假特别行动,阐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朱华昌系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是全国家庭教育报告团成人教育客座教授,《发现母亲》文库编委,二十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做家庭教育辅导报告一千多场,听众达30万人次,好评如潮。
  大许村是团省委定点帮扶的贫困村,教育扶贫一直是驻村工作队着力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朱华昌在大许村《读懂孩子 走进心灵》的讲座开场以自身为例讲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家庭培养了有出息的孩子就等于拥有未来的“家庭流动银行”,孩子们都能成长、成才有作为,就会从根本上解决大许村的贫困问题。话音刚落,掌声迅即响起。
  朱华昌的讲座紧扣贫困村村民关注的家庭教育话题,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导大家如何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朱华昌强调,我不赞同很多人所讲的“问题孩子”之说,每一个被认为的“问题孩子”实质上都是一个“潜质孩子”,上帝对每个孩子都很公平,为每个来到世上的孩子赋予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化特点,为什么很多可塑之才最后却偏偏成了所谓的“问题孩子”,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班主任”,一言一行及教育孩子方式、方法的差异,造成了有的孩子如愿以偿成功成才,有的孩子成长期问题不断令整个家庭为之烦扰。
  为什么有的农村家庭父母大字不识一个,孩子却能榜上有名甚至考上名牌大学?
  为什么很多非富即贵的家庭,下功夫培养孩子却不成气甚至沦为社会的负担?
  朱华昌对大家提出的很多问号以理服人,丝丝入扣的回答引发了在场村民的思想共鸣,经久不息的掌声回荡在大许村。
  “扶贫先扶智,孩子们是大许村的未来,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没有什么比培养孩子更重要的事情,尤其对贫困户家庭,孩子们成长、成才有出息了,整个家庭就会割断穷根告别贫困。”王凌表示,“全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邀请著名家庭教育专家朱华昌到大许村开办讲座,引导大家如何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解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助力贫困村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
  主持报告会的团省委驻村工作队队长、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陈永刚表示:“朱华昌的家庭教育报告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他的讲座对贫困村听众来说就像一场及时雨,感谢他为大家送来了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金钥匙。”
  “朱华昌的讲座很接地气,经久不息的掌声说明贫困村群众十分渴望这样的讲座。”颍州区西湖镇党委书记李俊山说,“这场讲座校正了很多人的家庭教育理念,如此精彩的讲座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我迄今为止听到的最精彩讲座,朱华昌的家庭教育理念听和不听绝对不一样,后悔这样的理念知道得太晚了。”大许村青年干部申振如是说。
  朱华昌的讲座刚刚结束,就被前来听课的大许村青年围住了,他们抓住机会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平时遇到的问题,朱华昌均一一作答。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