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亮:以平凡照亮不凡 李子煊:跟学生一起遇见未来
06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5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53期  下一期
李子煊:跟学生一起遇见未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9-12-25 10:37:52

  有这样一位老师,驱除黑暗、排解迷茫是她的责任,默默耕耘、爱生如子是他人给予她的评价,她就是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子煊副教授,学校2019年“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永远是最快乐的。”李子煊满怀笑容讲述自己的从教故事,“我的父亲生前是安徽理工大学的教师,小的时候,父亲总是告诉我做教师是一种享受。从校园回来的父亲也总是满面春风,一团和气。那时起,我就开始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了。”大学毕业后,李子煊就站上了父亲原来的讲台,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教学中我每天面对的都是一群阳光灿烂的学生。每当我在社会中遇到什么烦恼时,看见他们的笑容,看见他们求知的眼神,我顿时都释然了,是他们带给了我生活中最好的状态,让我在生活中更有韧性”。在课余,李子煊为了更好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先后加入了两百多个班级群,她经常会在各个群现身与学生们一起讨论热点案件,让学生们树立正确法律意识。除此之外,她每天需要回复几百个来自各届学生的课程疑问与生活中遇到与课程相关的难题。她教授的学生每当遇到法律难题都会本能地向她发信息求教。这些,在李子煊看来是对自己的滋养。在李子煊眼中,作为教师是一种幸运,幸运自己能为优秀的学生们释疑解惑,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回忆;幸运自己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不断获得营养,变得枝繁叶茂,源于热爱而享于滋养。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一面镜子,我们的生活作风都会存在父母的影子,我们生活中遇到很多事情会不自觉地想到父母。我现在生活的一切都得益于父母对我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现在一直存在着。”李子煊深情地说。李子煊的父亲已经过世,她的母亲一直都有腰椎压缩性骨折,但是她的母亲是个要强的人,任何事都不想去麻烦子女,住院了坚决不打电话通知女儿。李子煊在母亲住院二十多天后才从朋友口中得知母亲住过院的消息。李老师立即赶回家看望母亲,而见到女儿的母亲说的第一句话却是:“女儿,我很想你,但你来回奔波太累了,你都累瘦了,我去给你做点好吃的。”说着,母亲就带着生病的身体走进了厨房,这个场景令李子煊终身难忘,因为这个背影是无言的爱,也是言传身教的教育。
   “上李老师的课从来不会让我感到无聊。”学生胡楠说,“李老师总是通过一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来引发我们思考,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本中内容。与其说李老师教授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不如说李老师教会我们生活,为我们未来指引了方向。”诚如学生所言,在李子煊看来,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被自己引入课堂,将课本中一个个枯燥的文字变为一次次有意义生活经历,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将课堂变成一种收获知识的享受,让学生对每节课都回味无穷是她教学工作中一直践行的道路。“学习,真的不是将课本的长篇大论烂熟于心就可以了。学习在于将课本中的文字融于生活,在生活中产生困惑的时候能够利用知识为自己排忧解难。因而,教学也应该更加贴近生活,从生活中读懂理论,从理论中挖掘生活”。
  “教学永远都是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 李子煊说。教学已经融入了她的生活、深入了她的内心。每次教学集体备课,她早早到达自己的位置,准备好教学中的问题在会议中提出,与其他教师积极互动。往往两个小时的集体备课会因为她的某个问题而延续到四五个小时。甚至她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想到某个问题也会放下碗筷去打电话向同行请教。
  李子煊还有许多角色:专业律师,义务法律援助讲师,淮南市政府普法讲师团和企业普法讲师团骨干。在她看来,教学不仅仅限于课堂,对象也不仅仅限于大学生。将教学和传递法律信仰拓展到校外,以一个安理法律人的形象回报社会,让法律知识更加普及是自己作为教师的工作。暑假期间,她参加了许多社会义务兼职,通过这些经历来充实自己,为自己的教学寻找素材。李子煊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子里。而我想要把这门课程教好,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我就必须在经验积累、理论积累、运用积累等多个方面超过学生很多个层次。只有这样,我才能深刻剖析到学生想看到的东西。”作为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激励,激励自己不断进步,让学生每次看见的都是更好的自己。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张华、通讯员阮进华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