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君:十年书写“乡情”教育 汪伊莉:用音乐启迪梦想人生
10版:教育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4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49期  下一期
汪伊莉:用音乐启迪梦想人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胡玮玥 朱惠惠 发布日期:2019-12-18 11:02:57

  汪伊莉,是合肥桂花园学校(东区)的一名音乐教师,2013年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为传承民族音乐,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回到家乡合肥,走上了音乐教育的岗位。在讲台上,她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音乐育人功能;在舞台上,她领衔组建乐团,开展实践活动项目。
  作为优秀的青年教师,多年来,她全身心地去爱学生、爱教育,用独特的授课方式和人格魅力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在她的带领下,学生们先后获得全国葫芦丝大奖赛“十佳乐团奖”“最佳表演奖”,安徽省葫芦丝巴乌大赛特色组铜奖等多项荣誉。
  创新教学模式 发挥音乐育人功能
  爱因斯坦说:“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干什么我都会一事无成。”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融入一定的音乐启蒙教育,对稳定情绪,开发智力,使其健康和谐成长意义重大。汪伊莉认为:“想要通过音乐达到教育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学唱、演奏几首歌曲就够的,音乐是相伴一生的事,虽然学生现在只有六年级,但六十年以后,音乐依然可以带给他们最美的享受。”
  秉承着独特的教学理念,汪伊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致力于将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针对性教学;调整教学风格,或活泼或沉稳;在课堂中融入多种互动小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汪伊莉认为,音乐的学习不应只停留在课程表面,可向更广泛处延伸。她不断探索音乐的无限可能,将古诗词编入乐曲演唱,并融入美术元素和芭蕾动作,让各类学科相互融合,用别具匠心的手法充分发挥音乐的育人功能,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汪伊莉坚信,学生特长培养是细水长流的事情,在她的课堂上,没有功利性的速成学习,特长培养的终极目标也非考级,课堂教学从学会安静开始,用认真聆听为每一个学生洗涤浮躁的心灵,发掘他们的潜能。在她的课堂上,没有压力没有急躁,时间却总是流逝得格外快。
  领衔组建乐团  开展实践活动项目
  与采用传统教育模式的大多数音乐教师不同,汪伊莉对自己的要求不仅是站好讲台,还要演好舞台。她领衔组建学校首个葫芦丝、巴乌社团——“和韵葫芦丝乐团”,以团队合作形式为主导排练作品,参加演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根据发展状况和师资力量,结合学区特点,以汪伊莉为核心的音乐团队确定合唱、口风琴、葫芦丝、尤克里里为学校创建新优质学校的四个实验子项目。几年来,实验项目有计划地向前推进。
  学校多数学生原来生活在农村,毫无音乐基础。他们发音不准,汪伊莉就一个一个地对口型教学;学生按不住音孔,就手把手指导,直到吹响乐器;学生有了畏难情绪,她就积极沟通,帮其树立信心。多年来,经常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为后进生义务辅导,补差补缺。在汪伊莉的孜孜不倦的教导下,葫芦丝乐团从最初13名学生发展为拥有80名学生的乐团,成为合肥市小学人数最多的葫芦丝乐团,以宛转悠扬的葫芦丝、巴乌之音赢得了一张张熠熠生辉的奖状。首批“和韵葫芦丝乐团”的34名同学经过汪伊莉的精心辅导和自身的刻苦训练,参加了全国社会艺术考级等级考试,达到葫芦丝十级、巴乌十级、音乐基础六级的好成绩。
  每一次参加比赛,从节目的编排到行程安全,汪伊莉都要亲自安排,并对家长和学生再三叮嘱,唯恐有疏忽。遇到贫困学生,还会个人出资为他们购买演出服装和来回车票。
  不断拓展学习 小岗位衍生大奉献
  学生得到成长,教师也在不断进步。汪伊莉深刻认识到,只有当教师具备更高的音乐能力时,才能将音乐的美妙传递给学生。因此,她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拓展学习领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作为“韦永珍工作室”的成员,她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与一群追梦人聚集在一起,就如何有效开展音乐基础教育、提升教学能力,不断展开探讨。让汪伊莉对音乐教学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在教学思路上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及方向,同时自己也继续深入研修学习。
  2015年初,汪伊莉受邀参加了在奥地利举行的2015欧洲中国艺术节,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和巴赫音乐学院演奏了葫芦丝和巴乌等中国特色乐器。她激动地说:“我演奏的葫芦丝让外国音乐人欣赏到东方的古典美,我觉得十分骄傲。”
  让音乐为每个学生的未来带去更丰富的人生,是汪伊莉一直致力的音乐普及事业。在她优异成绩和阳光笑容的背后,却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过往和顽强意志。
  几年前,在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热爱的音乐教学时,爱人突发疾病去世。可是,坚强的汪伊莉没有向命运低头,擦干眼泪,又重新站回讲台。把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孩子的爱化作无穷的工作动力。为了乐团的学生们,她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并将孩子交由自己的母亲照料。多年来,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和质疑声,她始终迎难而上,以乐观、积极的面貌笑对困难。
  作为音乐知识的传播者,汪伊莉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在退休之时举办一场百人以上的音乐会,由自己教授的历届学生来共奏一曲美妙乐章。汪伊莉在最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让每一个她教授的学生,都拥有享受音乐的能力,通过音乐自由地表达内心情感,用舞台塑造梦想,以梦想启迪人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