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之乡”的“引路人” 刘培娜:带着孩子去教学点教书 汤如付:身残志坚的“教书匠” 俞静:做万千幼儿的心灵画师
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4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45期  下一期
汤如付:身残志坚的“教书匠”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9-12-11 11:04:39

  在凤阳县清塘中学,人群中,一个身影经常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行动不便,上下楼梯困难,蹲到起不来,偶有摔跤。不过这些并不影响他出现在课堂上,恰恰相反,为了不耽误学生们的上课时间,他经常提前30分钟到校,讲台上手夹粉笔,侃侃而谈。他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匠人精神不仅塑造了一个伟岸的形象,也赢得了师生们的爱戴。
  他就是该校数学教师汤如付,先天性四肢肌肉萎缩,肢体二级残疾。深爱教育事业的他来不及抱怨,就一头扎进了农村教育,为了做好教师这项神圣的工作,他始终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谨记心间,并让它作为行动指南、行为标尺来衡量自己的教学得失。
  付出百倍,方能生存。为了生存,更为了生命的价值,汤如付深知作为残疾人,需付出了比别人更多、更难以想象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为此,汤如付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从教16年,因为担心自己腿脚不便,耽搁学生上课时间,他每天坚持提前30分钟到校,到校后直接进班与学生在一起,连课间休息也不进办公室。他这种“把教室当办公室”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在他的教育和引导下,所带班综合表现出色,学生们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在课前准备上下足功夫。这些年,汤如付坚持课前备课,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备问题。他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甚至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做到运用自如。还充分选择应补充的资料,做到了有备而上。除此之外,课前,他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分析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有清晰透彻的思路、耐心寻味的启发、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雕细琢的示范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汤如付大胆地在课堂中引进新思路、新方法,解决课上的问题。课上及时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教学环节与教学思路,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做到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由教师教学变为学生乐学、自学。
  “现在学生们多幸福,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好时机,我们当教师的就要把这种福利切实地带给学生”。汤如付说,这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自己也经历了从油漆黑板到毛玻璃黑板,从喷漆铁皮黑板到电子白板的变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倒逼着他不断学习,努力为学生们呈现出更好的课堂。
  过去16年,是耕耘的16年,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16年:汤如付所担任的数学学科在全县中考中总是名列前茅,所带班获“先进班集体”称号,汤如付曾荣获“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荣誉表彰。多篇论文教学案例获得县级、市级、省级奖励。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师德考核为优秀。并在2016年先后获评“滁州好人”、“安徽好人”称号;次年获评滁州市第五届“道德模范”;2019年获县“优秀教师”、“先进共产党员”表彰。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谈及未来,汤如付说,自己坚信“三尺讲台”传递出的力量,回首过去16年是幸福的,未来也将值得期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