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之乡”的“引路人” 刘培娜:带着孩子去教学点教书 汤如付:身残志坚的“教书匠” 俞静:做万千幼儿的心灵画师
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4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45期  下一期
“花鼓之乡”的“引路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9-12-11 11:03:27

  编者按  公元1374年,朱元璋取“丹凤朝阳”之意赐名家乡“凤阳”,而后“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一首历史名谣让更多人认识了凤阳这座人杰地灵的小县城。随着凤阳花鼓走上世界舞台,凤阳再摘“花鼓之乡”的美名。
  如今,凤阳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教育发展摆在了优先位置,“花鼓之乡”,书声琅琅,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向全国,助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帝王之乡”、“花鼓之乡”、“改革之乡”的大美凤阳建设愈发靓丽多彩,而这背后离不开蒸蒸日上的凤阳教育,一直默默耕耘、厚植三尺讲台的优秀教师队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他们中有带着孩子去偏远教学点教书的年轻女教师,有身体残疾却倾尽全部教书育人的“安徽好人”,也有用博爱为祖国育苗的教学名师,他们是凤阳县教师队伍的一个个缩影,用高尚的师德、专业的师能引领万千凤阳学子成人、成才。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