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找苦吃”的哲学思考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弘扬爱国主义实现伟大梦想
02版:青年大学习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3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38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自找苦吃”的哲学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东 发布日期:2019-11-29 15:07:33

  今年8月,《学习时报》刊发了《习近平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习近平在厦门(十三)》的文章。作者为厦门大学1982级校友张宏樑,他回忆了习近平在福建省厦门市工作期间对一名大学生的亲切关怀。在得知张宏樑从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还担任了厦门大学经济系团总支副书记后,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他,“年轻人就应该要求进步,积极入团入党,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要艰苦朴素,要自找苦吃啊。”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自找苦吃”。也许在一些人眼中,“自找苦吃”是个贬义词。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内涵。它对我们的工作及个人成长都极具指导价值。以下是从哲学角度谈谈个人的思考。
  认识论:“自找苦吃”是勇于实践
  马克思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认识内容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获得认识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直接经验,一个是间接经验。1969年初,习近平从北京出发前往文安驿,带的两个沉甸甸的箱子里装的全是书,一路搬到千里之外的山沟沟里。因为父亲习仲勋当时受到政治迫害,被划为“黑帮子弟”,就算刻苦学习也没有机会上大学,所以习近平读书并不是为了考大学而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只要有时间就读书,利用任何空余时间,每天晚上都要点煤油灯读到深夜。
  除了书本知识,习近平还勤于实践。他向专业人员请教农业生产知识、农作物种植规律,带领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他从未停止过思考,带领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带领农民建起陕西省有史以来第一口沼气池。正是七年的知青经历,让他真正走进农村、走进农田、走进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世界,扩展了自己的知识范围。
  青年时期是人的知识体系形成系统化的时期。习近平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不仅通过阅读大量的书本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且通过实践活动,主动融入陕北农村新的环境,自觉接受生活的磨砺。他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反思与汲取自己与他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给认识提供新的课题,指引着认识的方向,推动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断地从事新的探索,从而不断地形成新的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我是延安人》节目专访时回忆说,第一次到延安插队时有很不适应的各种情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受住了“五关”考验。“五关”中关键一步就是劳动关,从最初气喘吁吁的“六分”到后来没日没夜、风里雨里地学习,终于成为最壮的劳动力。只有跨过了劳动关,树立了“自找苦吃”的想法,才能砥砺思想,让思想和行动更加靠近老百姓,也让老百姓更加信赖你。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青年谈话时曾这样说:“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唯物论:“自找苦吃”是亲近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是人们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现象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必须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表示“我自己把‘自讨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第一信念。尽管会有很多坎坷,每天都经历不同的挑战,除非身体不行了,除非不让我干了,只要没有这两种情况,我都会坚定不移走下去”。
  梁家河的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最先提到的“实际”、“实事求是”都是实践的具体表现。唯有实践,才能认识到实际;唯有实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在干事创业上狠抓落实、真抓实干,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杜绝形象工程。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他还指出,“要自觉拜师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要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1986年初夏的一个周末,习近平总书记带张宏樑去何厝村调研,听村党支部书记汇报工作时倍感欣慰,并进一步指出解决温饱问题只是初步,还要想着产业发展,提出开拓观光旅游业。这是总书记抓扶贫的实例,我们国家扶贫的任务还很艰巨,既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也要充分激发基层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充分激发群众的智慧,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扶贫之路,才能在全球的扶贫史书写举世瞩目的篇章。
  价值观:“自找苦吃”是甘于奉献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着。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对社会的贡献。
  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回忆:离开京城到陕北,最初感到很孤独,而且因为年龄小,没有长期呆下去的观念。后来在教育下,自觉接受生活的磨练,苦活累活脏活险活都抢着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陕北七年的时光,锤炼了习近平坚毅不拔、自强不息的品质。他在积极参加农村劳动、主动投身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才能使自己得到成长。20世纪60年代,习近平到梁家河开始了艰苦却终身难忘的知青生活,通过自己的“自找苦吃”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满足,逐步扩大对全体人民的责任,真正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自讨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第一信念,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看到农民无法满足基本日常需要时,带领农民修建沼气池、打井、打坝地,满足村民的基本需求。群众需要什么,习近平就带领村民做什么。习总书记为梁家河所做的一切都是不求回报的,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赢得了尊重,获得了爱戴。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结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能够清楚地发现“三个最”:他是年龄最小的知青,插队去的是全国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在农村呆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能够看到,当知青的同学和校友陆续离开,自己仍留在农村时,他却不急不躁,依然该干活干活、该读书读书,仍然一如既往地申请入党。正是因为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追求理想,所以不仅入了党、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现在还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得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对每一位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来说,甘于“自找苦吃”不正是在践行总书记强调的自我革命精神吗?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必须在自我提高上下功夫,自觉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加强党性锻炼和政治历练,不断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
  □作者系安庆师范大学团委书记、省委党校第45期中青班学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