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光文:抓党建促发展的基层“掌舵人” 李坤刚:精于求法 为百姓讨说法
06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73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737期  下一期
李坤刚:精于求法 为百姓讨说法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9-11-27 10:35:43

安徽大学劳动法律援助中心教授
李坤刚:精于求法 为百姓讨说法

  “无论哪行哪业,只有坚持与专注才能带来成果。”谈到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安徽大学法学院的李坤刚教授颇有感触。自1993年留校,李坤刚一直从事法学课程的教学工作,2011年9月,在学校、学院的支持下,李坤刚成立了安徽大学劳动法律援助中心,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劳动法律咨询和劳动争议案件代理。
  如今,这条服务广大劳动者的帮扶之路,李坤刚和他的劳动法律服务志愿者团队已走到第八个年头,他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用法律援助造福万家。
  法律援助暖人心
  位于安徽大学龙河校区的安徽大学劳动法律援助中心如今锦旗满墙,成为安徽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法律援助中心,也赢得了广大受助群众的良好口碑。
  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培育学生志愿者350名,免费为2.4321万名困难劳动者(主体为农民工)提供了《劳动法》咨询,代理劳动争议案件987件,为劳动者挽回损失1900多万元。此外,该中心还积极志愿帮助有一定能力的劳动者自行维权,帮助他们准备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整理证据材料,以及撰写强制性申请书等法律文书等,目前该中心代写各类法律文书达一千八百多份。
  回望这八年走过的路,在收获满满的同时也经历过诸多坎坷。“开始办法律援助中心的头两年是非常艰难的。在工作室服务的学生们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所以一有事情就打我电话,我来帮他们解答。”李坤刚说,“每天十几个案件的咨询,遇到疑难的案件还得在两个校区之间来回奔波。”在应对繁重工作的同时,还受到人力、物力、机构的知名度不足等方面的困扰。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毫无怨言,在他看来,该中心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向处于困境中的劳动者伸出援手,给予他们希望,让他们意识到社会中有许多人愿意帮助他们,这是我们的职责,当一个农民工需要法律援助却找不到出路时,我们能拉他一把,我觉得这样挺好”。
  1993年6月,李坤刚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那一刻起,他始终提醒自己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共产党员,一个是法学教师。他常常告诫自己,“作为党员教师,就应当首先成为合格的教师,练就扎实的专业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做合格的党员,才能对得起党和国家的培养”。
  志愿服务守初心
  谈起建立该中心的初心,李坤刚有几方面的考虑:一是通过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普通劳动者,使得他们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及时的维护;二是以实际行动扶弱济困,锤炼法律人的品行操守,践行法律工作者的职责;三是法律援助工作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这几点归结起来就是要做好普法工作。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李坤刚说:“什么事情都要坚持才能出成绩,普法更是如此。”二十多年来,李坤刚作为仲裁员办理了许多《劳动法》案件。在实践中,他注意到,由于劳动者不懂得《劳动法》的知识,虽然有法可依,但不知道怎么用法,最后错误地采取极端的维权方式,最终不但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还为自己的冲动付出惨重的代价。在他看来,普法工作依然长路漫漫,要能够让普通劳动者懂法、用法,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现在能做的,唯有不忘初心,埋头苦干,让一代代法律人携手前行,接力奋斗。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法律人为劳动者利益的“锱铢必较”和不懈努力,才有了安徽大学法律援助中心这张在群众心中留下深深烙印的闪光名片。
  “这些年的法律援助工作实际上是我的圆梦之旅,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弱势劳动者特别需要帮助,但是由于当时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无力提供援助,感觉到很遗憾,后来在学校及法学院领导的关心下,中心才得以成立。该中心的工作达到了当初的设想:一是服务了劳动者,二是促进了劳动法知识的社会普及,三是锻炼了学生。”李坤刚说,“从入党的那一刻起,我认为,每个党员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坚守,不忘初心,终生追求理想和进步,服务学校,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张华、通讯员陈欣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