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全有,淮南市第13中学高三(1)班学生,爱好写作。
写作是一种展现文学的途径。文章主要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但又高于生活层面,是一种自己的精神寄托。
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不难,就是些话,写生活,为此,就要过好生活,过有意义的生活。”把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汇聚成文字,这是最纯朴的写作。
当然,好的作品是要经过很多次的精雕细琢,写作也是要经过多次的精雕细琢慢慢变为文学。写作就是每个人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自然写出的东西也就不一样。
所以,写作时要有自己的思想。写作是自己思想的对外输出,是将自己的思想向别人表达的一种方式。
好的作品可以让人接受并赞同你的思想,这样的作品才是有灵魂的。写作时不仅要写出自己的生活,还要写出自己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才是全面的,有生活没情感的文章不够生动,有情感没生活的文章不够真实。
写作可以锻炼思维,抒发个人情感,培养兴趣爱好,陶冶自己的情操,经过多次练习,写作的水平自然就能得到提升,写作的优点也就自然地慢慢展现出来。
辅导教师 段昌富
诠释阅读
阅读像一阵风轻轻地吹过一个春天在我心中的烟火,像一条河静静地流过,在心中泛起浪花朵朵。
沏杯香茗,伏在窗口,抬头望天。
残霞落日在空中悬挂,把大地染成一片金黄。温柔淡雅而又宁静。
此时的心里如无风之湖,体味不出阅读所蕴藏的,更无法去完美地诠释。
畅想中沉思。
岁月铸就的花园
从书架抽出一本书,沐浴在美妙的畅想。
“人之初,性本善。”在触到书的一瞬间,我想起了这稚嫩的声音。我阅读的第一本书,可以说是启蒙书吧,就是《三字经》。不知为什么,儿时的我竟对它如此感兴趣,对它“情有独钟”,我每次阅读这本书,便像沉浸在花园的美景里,不禁陶醉其中,那一句句哲理花儿般绽放。呵,好美的花园。
一眨眼花开就有了结果。我快乐,这美丽的花儿经久不衰;我快乐,这耀眼的花儿被人珍惜;我快乐,这芳香的花儿陶醉他人。
“乱花渐欲迷人眼”,花儿们竞相开放,我也大放异彩。然而,这一切无法对阅读做出完美的诠释。
换个角度,依然繁花似锦。
跨国演绎的春天
握着手中的茶杯,微抿一口,便顿时豁然开朗。
继续在书海中漂流。
思绪,积淀在埃菲尔铁塔下;目光,停留在浪漫之都——法国巴黎,古老而历史悠久。把文字与巴黎独有的典雅气息相融,这,便是《巴黎圣母院》。
美与丑如何判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作出了回答。也许,那个时代,正如《巴黎圣母院》所说的一样昏暗,一切美好的愿望被残酷的现实所浸没。雨果的心被那一幕幕惨痛的画面刺穿,是那么的痛。
但晚年的雨果仍重返自己的祖国,似美好的巴黎之春渲染着全国,融解了沉淀在法国人民心中那万年不化的雪,法国人民无不人心振奋。
我快乐,因为阅读,我认识了雨果。但这些体会,还是片面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也许跟光要放开一点,做事才会尽善尽美,想着便在心里寻着其他的“红湿处”了。
换位思考,仍然春回大地。
思想引领的回忆
轻啜一口茶。
1848年2月28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划破长空,划时代的一部巨著《共产党宣言》发表。他豪情壮志,他辛勤耕耘,他坚贞不屈。接着,从1861年6月开始,经过六年之久,他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他的共产主义思想为新中国的成立铺筑了一条光明大道。在世界的茫茫人海中,竟有超过10亿之多信仰的人。
我忆起了海格特公墓,他在那儿长眠了。他葬在伦敦,但他却影响了世界。因此,人们记住了他——卡尔·马克思。
我快乐,因为阅读,而了解了伟人马克思,我为他的成就而快乐。
我快乐,我终于品味了阅读,知道了阅读的真谛,“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喜悦,毕竟是抑制不住的。
良久,透过轻柔的晕光,我笑了。
茶尽。默念。
我想,我可以对阅读做出完美的诠释了。因为有风雨天空才更蓝,因为会飞翔一切才都简单。我不怕未来长夜多漫漫,因为阅读人生才灿烂。阅读播种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快乐。我阅读,我快乐。如此而已。
想到这儿,心里便泛起了涟漪。我尝到了阅读的快乐。
选择静心
人生啊,我们几乎天天都在追问:人生完美是什么?人生实质上就是一种选择。
事实上,只有心静者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所谓选择,一般而言,如果你选择了经商,就不大可能兼得显赫的权力;你选择了学问,就不大可能如明星一般风光。选择是得到与失去之间的平衡艺术。
正是在这得到和失去之间却不知造就了多少人间的不平者。他们如希腊神话的阿塔兰忒一般,在与希波墨涅斯赛跑时,既想胜利,又不愿失去地上的金苹果,结果怨气冲天,愤然不平,总说别人算计了自己。
心无旁骛才是一种平衡选择。相传,古代渤海国十分强盛。一年,国王想从两个同样优秀的大臣中选一人做宰相,便把他们留在宫中,并分别被告知自己已被选上宰相。然后国王让仆人观察他们的动静,其中一位由于内心激动,彻夜未眠,而别一个人刚上床不久鼾声大作。结果酣睡大臣当了宰相,而另一位落选了。
不言而喻,心静如水,宠辱不惊,遇事从容自若,做人不卑不亢,遇事仍能心静,才是成大器之材啊。静心是灵感之源,使人的智慧富有穿透力。
静心不是一只静卧海底等待腐烂的沉船,而是一艘静浮在月光下等待远航的希望之舟;静心不是一棵眠于严冬等待枯萎的树,而是一棵沉醉在日光下渴望春天的理想之树;静心不是一只摔在崖边面临深渊的雏鸟,而是一只奔波在云朵下振翅翱翔的梦想之鹰。
当年身为王子的释迦牟尼,出家当了和尚,他孜孜以求遍访高僧,却不尽人意,遂投河自尽。一个农夫救起了他,并怒斥几句便把他扔在一棵菩提树下就头也不回地走了。他被农夫骂醒后,他在树下不断反省,把满脑子的东西像扔破烂一样,一件件扔了出去,并毫不留情地抹去所有痕迹。不知不觉,七天七夜过去了,在他那掏空的灵魂里,突然一道灵光乍现,释迦牟尼终于得道成佛。
没有真正的静心,不可能有伟大的思想诞生。那些这也不想丢那也不愿失的“聪明人”总是操之过急,处处想沾光,患得患失的结果就使他们心胸郁闷,永无宁日……
静心是一只美丽结实的空篮子,接下来,自然可以摘到自己理想中的可口果实。
不抛弃心中杂质,静心只是镜花水月,宠辱不惊也无从谈起。看罢古往今来的智者,方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静心的选择是唯一的平衡。失衡会使人生本末倒置,静心才会绽放烂漫烟花。所谓静心者,净心也。
东方之美
生命,随年月流去,随白发老去,随往事逝去,随梦境离去,却不露痕迹,所以从时间的角度划分,就有了所谓的昨天、今天、明天。对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来说,这只是一种历史的划分、时代的划分,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东方之美”却没有因此停滞、中断和湮灭。
回首昨天,是一种古典的美,是礼仪之邦本有的气质。
商汤明信天下,是一种仁爱之美;商鞅徙木取金,是一种诚信之美;白居易尊老敬老,是一种尊敬之美……
古老的中华母亲,有着她独特的美貌,这是一种众人可望不可及的古典之美。
解读今天,这种美不同于昨天一般,它是一种时尚、自然之美,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美。
焦裕禄廉洁奉公,是一种公正之美;孔繁森心系阿里,是一种大爱之美;常香玉为民行善,是一种善良之美……
展望明天,是要不断传承昨天和今天这经久不衰的美,不断美化众生之思想,不断净化人们之心灵。我们这些“龙的传人”有义务争做社会主义新人,弘扬中华美德,创造新的生活。